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1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17)

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高校体育课“八合鼓武”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2020-06-01

    为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创新发展特色教学,八合鼓武课程开创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合拳与苗族鼓舞进行融合教学.使身随音徜、势从律起、拳为鼓动、鼓为拳舞,让学生于鼓武融合练习中体会民族精神,感悟民族自信,从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 构建“华蓥高腔”校本音乐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0-06-01

    我国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地常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不少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到“在校园”的实践研究。本文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蓥高腔在重庆华蓥中学的美育教学实践探索为例,论述 了构建“非遗”校本音乐课程的实践探索,从分析艺术价值、明确发展定位,挖掘艺术特色、制定培养方案,增强艺术实践、拓展育人模式三大方面,阐述了学校在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

  • 苏州漳缎技艺嵌入“提花织物设计”课程的探讨与实践 2020-06-01

    苏州漳缎技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处于后继乏人的困境。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漳缎技艺,培养漳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应该在高职院校纺织专业开设“提花织物设计等”“非遗”相关课程,并将其嵌入课程中。学生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学习漳缎技艺,从而达到传承技艺并创新产品的目的。通过嵌入式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漳缎织机原理、漳缎纹样、意匠、组织设计及织造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产品。通过在纺织专业学生中开展漳缎技艺等“非遗”的课程教学可以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 汉文化美育课程资源传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徐州,古称彭城,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2500多年的建成史,有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特色地域资源可以开发成美育课程资源。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开发系列汉文化美育资源课程、评价体系,创新美术学科的教学实践,整合汉文化艺术资源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美育教育树立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学校应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自信,探索出非遗保护项目进学校新思路,强化成果承载的美育的重要功能。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学旅行的有机结合——以贵州石桥村古法造纸为例 2020-06-01

    石桥村皮纸制作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后,其造纸技艺得到了有效的活态性保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传承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在此,试从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的角度出发,分析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研学旅行开展的可行性,并以研学课程为核心提出改进石桥古法造纸研学旅行形式,使其适应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传播的要求,以期对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的文化传播、传承给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 基于非遗传人培养的缙云特色小吃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0-06-01

    2016年,缙云烧饼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缙云县以缙云烧饼为载体积极发展富民产业,联合职业学校聚焦新型非遗传人培养。但以往缙云烧饼技艺传承完全依靠"师带徒""父传子"的形式,无制作标准、专门师资、规范教材。笔者所在学校针对这一现状,将传统技能与中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创新打造了缙云特色小吃制作课程,精准打造了区域非遗文化产业链与学校专业链、非遗技能链与学校课程链,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融合点,为高质量培养新农人——非遗传人提供了创新思路。

  • 沭乡柳韵织绣锦,非遗课程民俗新 2020-06-01

    千年古县临沭,文化厚重,历史久远。临沭柳编始于隋唐,历史悠久,品质优秀,品相万千,素有"中国柳编在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的说法。临沭柳编还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沭也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为了传承柳编文化,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与热爱,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于2014年开始对柳编教育进行探索,依据地域特色构建柳编校本课程,开发柳编校本教材,邀请当地柳编艺人面对面传授柳编技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努力使柳编这项非遗文化产业发扬光大。

  • 非遗文化传承教育“课程化”实践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教育中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主要探讨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在学校课程化的实践对策,以加强非遗文化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