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将“唱曲子”引入校园之实践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它记录着风俗人情、文化理念,是民族个性、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作为闽北山区的建瓯人也有着引以为傲的非遗代表作,其中一项就是“唱曲子”。在我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被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传承进校园”是国家正在提倡的一种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为推广传承“唱曲子”这一非遗民间曲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近两年建瓯实验小学已参与到了省级专项课题《校本特色课程唱曲子(非遗)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当中,并将“唱曲子”引入了校本课程。本文着重分享将“唱曲子”引入校园之实践探索的策略。
-
当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不仅是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继续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研究的成绩,进一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的重大问题,以研究促进教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让“米塑”非遗文化与校本课程携手并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如何保护和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并利用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美术教学活动。近年来,携手米塑非遗传人,编写了校本教材,拍摄、录制了辅助教学的音像教材。通过这几年的教学,较好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
“非遗进校园”剪纸校本课程课外实施方法初探 2020-06-01
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已经十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梳理,以问题为调研导向,深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政府、传承人、教师等都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非遗活动;学生也喜欢,乐意参加活动。但是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仍有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组织形式、师资力量、授课形式、课程内容、服装道具、场地经费等。非遗进校园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赛促学、成立非遗项目俱乐部等途径,完成非遗在初等教育阶段的传承任务。
-
以“宝庆竹刻”非遗教育,做鲜活的文化传承 2020-06-01
宝庆竹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凸显职业教育本土化,湖南省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秉承职业教育和"非遗"传承保护为一体的理念,即以"非遗课程"建设为主要载体,结合学校实际及现代教育的特点,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和实施适合学校师生成长的文化、精神元素,以期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学校发展方式由"外显"转变为"内涵"的目标,最终实现开发和实施学校"非遗"传承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策略体系,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提升育人功能。
-
以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弘扬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广州市少年宫开发“时光机·少儿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 2020-06-01
岭南传统文化是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岭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达到培养少年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这是作为校外教育机构广州市少年宫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广州市少年宫以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探索适合少年儿童的岭南非遗课程资源的建构与开发,拓展活动领域,开创性地将岭南非遗项目运用到课堂上,让少年儿童了解非遗,参与实践,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桃源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的中职服装专业特色课程开发研究 2020-06-01
中职院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中职院校需要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此,笔者将桃源刺绣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职院校桃源刺绣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桃源刺绣课程开发的意义入手,给出了中职院校开设特色课程的要点,中职院校需要建设非遗教师队伍,进行多方合作共同开发,并加大特色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职院校的特色发展。
-
让“米塑”非遗文化与校本课程携手并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而如何保护和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并利用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美术教学活动。近年来,携手米塑非遗传人,编写了校本教材,拍摄、录制了辅助教学的音像教材。通过这几年的教学,较好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