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关于综合音乐类高校开设非遗传统音乐课程试点项目的探索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当前,它却日趋危亡需要更多人关心和参与保护。现今。大学生大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自知甚少。对传统音乐文化及其保护的了解程度较浅,大多存在着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精神缺失,崇尚现代音乐文化等。因此早高校探索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为推动大学生对非遗教育和保护提供帮助。
-
非遗教育课程化才有生命力 2020-06-01
近日,北京市称,将非遗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在升学中择优录取擅长特定代表性项目的考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崇洋媚外现象乱相环生,导致一些标志性的中华非物质遗产备受冷落,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面临传承危机。
-
谈高校非遗课程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研究 2020-06-01
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并不是很健全,本文从高校非遗课程的设置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如何完善做出专业性的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完善探究,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可寻,对我国现阶段正在流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保护。
-
音乐非遗进课堂与文化自信的提升 ——音乐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究 2020-06-01
连云港师专依托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和实践传承基地,通过在非遗+、"非遗课程"建设+、"非遗文化"运行机制+、结构化教学团队+、实践养成活动+、非遗学生社团+线上线下齐联动推广服务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构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音乐教育双平台融合的模式。以"六位一体"的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实现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知行合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增强全市青少年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建设性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术课程实践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及标志。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课程,是传承、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立足于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非遗"资源的提炼并探索如何有效地将"非遗"融入高校美术课程。
-
思政背景下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以“中药炮制技术”为例 2020-06-01
目的:本文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中药炮制技术)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研究,积极探索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构建非遗传承教育体系。方法: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开展多样活动、充分利用网络便捷性,综合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果:弘扬中药炮制技艺等非遗文化,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结论:在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非遗文化,能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能更好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
-
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2020-06-01
广东客家席狮舞,原是当地香花僧人做斋时卷席为狮起舞的穿插表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笔者以"惟真求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在席狮舞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赋予其教学形态的新面貌,由此对非遗舞蹈的校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
在高中阶段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策略初探——以川江号子为例 2020-06-01
在全面深化课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重语境下,增强课程本身对地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以川江号子为例,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的策略研究,简析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及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