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基于微课的潮绣课程创新应用研究 2020-06-01
潮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金属立体刺绣的代表,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在设置潮绣课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微课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文章探讨了微课在高校"非遗"潮绣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预期效果,通过微课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潮绣教学方式,将课堂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以期为高校"非遗"潮绣课程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潮绣文化。
-
冬至节气主题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2020-06-01
研学旅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传承途径,其课程的开发设计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为例,从非遗的传承视角出发,通过挖掘冬至节气的文化资源价值并结合3~6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别遴选出以"读在冬至""玩在冬至""食在冬至""画在冬至""学在冬至"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上以情境学习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使整个研学旅行突出"教育+文化+旅游"的特色。
-
“非遗”传承融入教学实践* —以湖北美院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2020-06-01
本文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对非遗传承人和非传承人区别对待的教育策略。对于非传承人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教育的具体课程进行了探讨。以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课程作为试验案例,分阶段地分析了学生学习中的现象与原因,探索与总结教学中可以操作的经验,针对非遗传承与保护融入风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具体遇见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如通过强化教师的课堂干预与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
-
“非遗”传承视角下幼教机构特色课程的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印记,是宝贵的艺术技艺与文化符号。优秀的"非遗"文化资源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延续,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把握幼教机构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了在幼教机构开设形式多样"非遗"课程的可实施性,提出了构建非遗教育传承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从根本上建立起"非遗"的再生机制,使幼教机构成为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平台。
-
承德隆化县非遗项目校本课程的开发 2020-06-0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促进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学生个性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隆化县职教中心在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在继承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开发与实践是隆化县职教中心特色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以隆化非遗项目校本课程开发为例,对地方学校开发非遗特色校本课程进行一些探讨,通过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够更好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校园文化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0-06-01
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热潮,但是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非常丰富,也因此给它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近几年出台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号召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本文将通过定群法、比较研究法、观察法等多种方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校园的具体应用与研究.
-
浅析壮族非遗舞蹈在广西高校公共舞蹈中的教学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和情感追求,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引入广西高校公共舞蹈教学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具有本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舞蹈教育,既是一种美育手段,也是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
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意义与路径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时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江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体育非遗项目众多。但面对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江苏省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具有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固有的体育文化传统、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提高文化素养的实践意义。在将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区分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引入内容,创建特色化课程体系;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增加体育非遗内容,实现活态传承;聘请体育非遗兼职教师和编撰体育非遗校本教材。此外,江苏体育非遗引入高校课程建设还应有一定的政策支撑,如赋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更大的自主权;鼓励高校对体育非遗产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的专项配套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