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中阳剪纸手工艺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研究在我国发达地区已经展开,学术界对"非遗"进高校课堂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中阳剪纸进课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2011年吕梁学院艺术系开设"剪纸手工艺"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中阳剪纸手工艺进课堂存在教学持续性差、创新发展难的困境,传统手工艺"非遗进课堂",应该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田野考察,带领学生了解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手艺,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让"非遗"成为"建造未来政治文化经济的资源,成为新的文化生长的种子和基因"。
-
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入非遗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0-06-01
本文旨让非物质文化有效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使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助推文化产品设计。以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乱针绣、金坛刻纸等为例,进行非遗融入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验性探索,从非遗传承在文化自信、传承创新能力提升、工匠精神培养、传统文化促进设计的角度分析非遗传承的意义。以工作室为切入点,从通识美育教育、创新创业、数字化教学平台等角度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设计策略、网络新媒体平台应用、课程运行条件与机制等角度对课程的实施提供策略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英语拓展课中的传承研究——以茶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需要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遗产,将其完好地传承下去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本文以茶文化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具体的传承内容和授课方式,期望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发展和建设,对非遗资源的传承起到一点儿借鉴作用。
-
传统文化助儿童生命之美绽放 ——浅议少先队“非遗”特色活动 2020-06-01
在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化的今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呼唤着下一代少年儿童的传承与发展。各地少先队组织社团活动,让内容充满"非遗"味;创设校本课程,让主题沐浴"非遗"风;建立实践基地,让体验滋养"非遗"情;打造社区集结地,让心中共谱"非遗"梦。少先队努力打造"非遗"特色活动,让"非遗"文化在队员心中生根、扎根、绽放异彩。
-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构建研究 2020-06-01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岭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通过探讨"非遗"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构建与创新,实现"非遗"传承的同时为艺术设计类课程提供新思路。
-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0-06-01
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中职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和技能培养实际出发,探索疫情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的有效措施,从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入手,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将非遗文化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径。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的核心观点。通过比较分析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现状,展开非遗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创新,提出从设计学科构建一套集非遗图案设计、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传播设计于一体的课程群教学实践模式,以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开设“非遗”相关课程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民族融合性、生活实用性、艺术表现性。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非遗"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良好地继承和发扬了"非遗"传统文化精神。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非遗"课程体系、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开展文化讲座活动、构建"非遗"文化智库、打造高校"非遗"专业教师及学者团队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学科与"非遗"课程的有机融合,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