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1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17)

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课程教育 2020-06-01

    “互联网”+ 理念自被提出之日起,已引起国家社会与团体的高度重视,时下“互联网”+ 经济已然在国内风生水起,“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亦有相应案例,它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对单的传承,转换成放射性的一对无限传播,使“互联网”+ 非遗技能传承的单对多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依托互联网络传播将非遗传承和教育联结。在“互联网”+ 新业态中,再建非遗生活环境,营造非遗活态虚拟社会,用“互联网”链接非遗消费群体,令“互联网”异地同时教授,最重要一点,“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对于开展原生态非遗技艺重构,回归非遗技艺传承背景均成为可能。

  • “非遗元素”融入涉外文化产品开发课程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0-06-01

    涉外文化产品开发课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和媒介,而"非遗元素"又为涉外文化产品开发的发展提供素材与灵感来源。本文对涉外文化产品开发现状以及该类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简要调研后,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计、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拓展,来探讨"非遗元素"融入涉外文化产品开发课程的实践路径。

  • 非遗传承在视传类课程中的教学实施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文章阐述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利用"政校企合作模式"’在设计类专业课程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具体阐述了政校企合作模式的组织形式,非遗传承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一形式的实践意义。

  • 非遗传承在视传类课程中的教学实施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文章阐述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利用"政校企合作模式"’在设计类专业课程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具体阐述了政校企合作模式的组织形式,非遗传承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一形式的实践意义。

  • 责任与情怀: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构建思考 2020-06-01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忽视。落实和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传承先民生活智慧、复兴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华人民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青少年作为非遗文化的重点传播对象,既是参与者、享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而学校作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核心。本文旨在从非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整体构建,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延续非遗的生命与活力。

  • 非遗舞蹈进校园——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研究 2020-06-01

    近些年我国逐渐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很多地方高校均自觉参与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肩负起自身的一份历史使命和责任。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构成,在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推动下,不断进行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英语拓展课中的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需要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遗产,将其完好地传承下去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本文以茶文化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具体的传承内容和授课方式,期望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发展和建设,对非遗资源的传承起到一点儿借鉴作用。

  • 高职艺术设计类“STEAM”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 ——以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为例 2020-06-01

    探索文化、非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STEAM”的融合创新之路,是目前高职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热点。基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开展高职艺术设计类“STEAM”课程探索。研究认为:多方参与可倡导实际设计能力的拓展;“STEAM”艺术设计实践形成了“三方参与”和“四方评价”系统;源于生活与文化语境的“STEAM”艺术设计实践,将创造出更加符合非遗与传统手工艺特征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传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