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1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17)

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非遗汴绣促美育 十指春风绣丹青——河南轻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美育新模式 2020-06-01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价值。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以校园美育改革为抓手,开展了以"非遗汴绣促美育,十指春风绣丹青"为主题的美育活动,引领学生传承、发扬传统汴绣手工艺,挖掘传统非遗蕴含的文化资源和美育价值,探索独具特色的职业院校非遗美育新模式。

  •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引入非遗项目的教学探讨 2020-06-0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民群众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迅速改变,普通民众对于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的关注度正在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外国文学及文化思潮呈蔓延式推广,使得我国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正逐渐被侵占,如何在当前现代化技术背景下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现今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自身特点,运用数字化交互技术进行传承,在艺术设计课程中运用项目制教学,从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已逐渐成为保护非遗的重要方式。

  • 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2020-06-01

    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优劣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影响着高校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和文化自信。高校存在教师素养有待提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度低等问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性教学应以保持非遗文化原真性为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主导工艺技能课程,课程建设应体系化,这样,才能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研究 2020-06-01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互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传统武术的文化学基础;探讨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及非物质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等问题。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保护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需要重视地域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通过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介入,对武术"非遗"传承人进行政策扶植,通过"政府—民间—学校"三方共力,助推传统武术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融合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职烹饪教育课程资源体系融合研究——以“汨罗土八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 2020-06-01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课程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时下热点。作为中职烹饪专业教师,我偶然发现“非遗”与中职烹饪课程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而目前对于二者的整合性研究有限。鉴于此,文章将以“非遗”与中职烹饪教育资源融合为主题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推动中职烹饪教育的发展。

  • 将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本市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如何将石家庄非遗文化融入英语课程中,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对外传播。

  • 基于非遗基础上《赣南采茶舞》校本课程的开发* 2020-06-0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国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地方高校在地方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上具有资源优势。赣南采茶舞蹈是以赣南地方文化为依托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地方高校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所具有的艺术资源,在继承“非遗”的基础上对赣南采茶舞蹈合理地开发与建设是我校舞蹈学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以《赣南采茶舞》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对地方高校开发地方特色课程作一些探讨,以期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好地传承地域舞蹈文化。

  • 道明竹编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探究 2020-06-01

    道明竹编作为崇州本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道明竹编民间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中,立足教育层面,利用本土高职院校的优势,突破传统"非遗进校园"的体验式宣传,把地方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探索一条更常态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传承创新之路,有着极高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引入了竹编民间技艺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不仅具备了其艺术实践意义与文化价值内涵、弘扬传统民间艺术,还能通过工作室的搭建创造经济价值,扩宽学生就业渠道,使得课堂形式更为多样,课程内容更具特色;另一方面,道明竹编在产品的开发上亟待创新,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为道明竹编注入新的血液,让传统竹编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增强西部文创能力,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