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我校成为“非遗”教育特色院校 2020-06-01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非遗"工作平台始建于2014年,"非遗"工作平台由"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手工艺研发中心" "大师工作室"组成,主要依托传媒艺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部门协同开展相关工作。"非遗"工作平台与非遗文创企业、非遗传承人、自由艺术家联合,构建了 "基于写生非遗类项目化课程设计与改革" "湖北非遗布艺的高职传承与文创设计课程""基于非遗项目的高职艺术设计类‘STEAM’课程构建与实践"等课程体系;创立了"湖科广告工作室" "楚艺源极双创工作室"等文创平台。平台还与湖北省内高校、博物馆、研究机构、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创企业合作,开展了"湖北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湖北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文创实践研究""湖北非遗工艺美术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与活化研究"等学术活动。
-
非遗进校园 2020-06-01
断层中衔接需持续拓展与普及,长期打磨才能“手艺到家”自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已建立起从县级、省市级、再到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止2017年底,通过审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00多项。近年来,许多学校将本地非遗文化引入校本课程,聘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到校授课,“非遗进校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进步。
-
让非遗绢人“活”起来——绢人定格动画课程 2020-06-01
一、课程开发背景绢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校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多年来,将绢人“非遗”传承人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学校,带领学校教师团队探索绢人的传承和创新,让绢人走进课堂、走进课程。由于传统绢人侧重手工艺制作,侧重技能技法传授,题材狭窄,内容设计脱离现实生活,而且耗时久,训练难度大。纯粹的绢人制作课程无法让学生在制作工艺上达到较高水平,且难以长期维持学生的兴趣,因此,绢人制作需要有一个新的出口。与时代契合是必然,与科
-
让乌米饭的清香浸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非遗”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 2020-06-01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开放课程,有着其区域特色和实践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走进课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每年农历的三月三,畲族群众都有制作乌米饭供祭祖先、馈赠亲友的习俗。这一习俗从唐代沿袭至今。2011年12月乌米饭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乌米饭制作技艺在一些畲族村居几近失传。结合四年级下册《粮食知多少》主题活动,我选择了《与乌米饭零距离》这一课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提升,一起感受“非遗”独特的魅力。
-
用文化塑造品牌——莞城步步高小学用课程托起心中的“莞草”梦 2020-06-01
一、“非遗”进校园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北京已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把“非遗”纳入了学校的教育体系,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及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这项举措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鼓励和支持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参与学校“非遗”课程的开发,编写“非遗”知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