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采取以人为主体、借以实物这一形式进行活态传承,故传承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恩施地区非遗传承人为视角,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全方位呈现他们的生存现状,并对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提供几点思考角度。

  • 国家非遗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及其促成的关键因素剖析 2020-06-01

    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传承人)以及实地考察法对利川肉连响的现代传承进行研究,并对现代传承方式促成的关键因素进行剖析,以为其他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传承人刘守红构建的1+6~+的立体化传承模式大大推动了肉连响的发展,实现了非遗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和基于现实社会的流变,而其成功主要得益于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保护单位履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管理模式;积极的申遗,纳入政府保护行列;适度的对肢体动作进行创编,使之更加体育化、生活化、大众化;以校园为载体,实现校园传承;以高校为依托点,建立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团队;继承并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传承注入不竭的动力等因素.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值得其他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借鉴.

  • “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智慧开发、传承与发展 ——以依托包公故事的合肥包公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将“互联网+”向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延伸,推动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智慧开发、传承、发展。以依托包公故事的合肥包公园为研究对象,在“互联网+”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借助时代契机、提炼非遗深度精髓、搭建非遗一体化、增添非遗科技体验、革新非遗旅游纪念品、丰富非遗旅游媒介等对策,实现合肥非遗包公园旅游“活”起来。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现状研究的调查报告 2020-06-01

    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核心和基础,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和保存。本文通过对比国内与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并以西藏自治区非遗数据库为例,总结出国内现阶段非遗数字化中的不足,从中找出我国非遗数据库发展的突破口。

  • 文旅融合背景下夏河县非遗旅游产品创新探索 2020-06-01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开发文旅产品的市场潜力,对夏河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从文旅融合的视角,根据夏河文化遗产的资源品质、遗产地的地域独特性,结合旅游消费需求,分析、探讨活化利用这些非遗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创新的可行路径,以期实现当地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 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研究报告 2020-06-01

    泸州非遗资源丰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近年来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学术研究逐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初见成效,泸州非遗"活态传承之路"也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在对泸州非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总体思路:以政府为主导,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成果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六个一工程",启动"非遗+"战略,非遗与文创、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泸州非遗科学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调查研究* 2020-06-01

    文章针对广西国家级、区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状,开展实地调查,对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建议在"个人认定"的同时,建立"团体认定""群体认定"模式;逐步建立个人申报+社区群体推荐+非遗专员调查研究+文旅主定管部门评审、公示、审定、认定的机制;建立传承人普查备案登记制度。

  • 民俗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以广府庙会为例 2020-06-01

    民俗活动本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的一大类别,应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成功的民俗活动能够对当地的非遗保护工作起到全面推动作用.本文以广府庙会实践为例,试论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