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开设“非遗”相关课程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民族融合性、生活实用性、艺术表现性。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非遗"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良好地继承和发扬了"非遗"传统文化精神。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非遗"课程体系、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开展文化讲座活动、构建"非遗"文化智库、打造高校"非遗"专业教师及学者团队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学科与"非遗"课程的有机融合,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紧密的互动关联关系,是京杭运河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产业合作共进的基础和必然联系,旅游开发为京杭运河非遗保护的有序传承和有力保护提供了支撑。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若对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不当,过度开发,会导致京杭运河非遗保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蕴涵受到破坏。
-
基于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现代灯具设计 2020-06-01
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劳动人民的智慧、技艺、活动等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下来。洛阳宫灯作为洛阳地区的"非遗"代表,应得到大力的保护与传承。结合"洛锦"系列灯具设计的实践创作,从对洛阳宫灯文化元素的提炼、设计要素的考量,到设计表达的展现,系统地叙述了创意与设计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丰富灯具设计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
博物馆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为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地展开,本文就目前体育非遗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切入点,从博物馆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化解决措施。体育非遗保护面临的共性问题包括"人去艺绝"之危机、"后继无人"之困境、文化空间之破坏和文化认同之缺失。解决措施有,发挥技术优势,打造体育非遗数字博物馆;开展普查工作,完善体育非遗档案;设计活态展示空间,建立体育非遗传习所;深化馆校合作,增添体育非遗传播渠道。
-
广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舞蹈编创的影响 2020-06-01
广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当地人民生生活的历史积淀,了解广东沿海地域的媒介与桥梁。广东省海洋非遗对舞蹈编创提供了养分的土壤,通过是对广东省海洋非遗的整理,研究海洋非遗对舞蹈产生的影响。便于舞蹈编导在编创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借鉴,也用过舞蹈的方式来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
失语与言说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池州傩戏的不同话语与角力 2020-06-01
通过对与傩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政府文件的话语分析,呈现日常生活实践中多元实践主体的言说的傩与失语的状态,力图整体化、立体化地呈现非遗语境中各层级主体之间相互角力的动态、混杂图景。从话语形成过程、话语限制形式等入手分析知识与权力的内在关系。虽然这样的图景是具有不稳定性、相对性和变化性的,但仍可辨析出其中复杂的权力结构关系。试图勾画出非遗语境中各层级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角力之下所形成的动态而又混杂的图景,借此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条例中一些模糊之处,同时反思非遗实践中乡村文化特色化的同时也存在狭义化倾向的现状。
-
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途径* ——以天津高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也是地方高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在介绍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传承保护的实现途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在做好地方非遗文化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馆资源、人员等特点,加强与地方各部门的合作,丰富宣传手段,设立文化推广部、建立非遗平台,提高大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
东北高校设计专业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珍视和贵重的记忆,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质朴之美与现代审美充分结合,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出这种原生之美,成为对设计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东北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对于非遗引入教学中还是有一定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设计专业对培养地域性特性的设计人才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