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非遗传承活态保护视角下乡村景观设计 ——以乌镇横港村为例 2020-06-01
指出了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的格局被不断改变,乡村文化环境陷入了发展与传承的两难境地。如何将乡村文化与景观环境有机结合成为时代命题,选研究基地在浙江省嘉兴市乌镇横港村,地处杭嘉湖水网平原,地势地平、土壤肥厚,农业生产内容丰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态保护作为切入点,提出了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并强调横港村的文化传统,保护横港村的民俗风情,使非遗传承与保护渗透到乡村景观设计之中。
-
基层文化单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2020-06-01
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时至今日这些文化依然散发着熠熠的光芒,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性导致非遗的保护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的非遗会随着大众的关注度降低等因素逐渐消失,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多样性.因此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层文化单位要承担起重任,制定全面的保护政策、方针,使得非遗能够代代流传,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致敬传统文化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对非遗文化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可以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非遗文化产品是指能够体现出某种非遗文化特质,供人们购买消费,引发人们文化认同的文化产品。针对大多传统非遗产品已经脱离新时代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现状,提出借鉴模因论思想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从非遗产品的功能、使用情景、用户审美、材料应用、题材故事等角度出发加以创新,使非遗文化产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以婺源三雕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非遗生存状态评价及保护与开发策略。
-
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
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彭水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提出政府提供经济资助,公益性组织或个人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帮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产实践性保护,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加强非遗传承教育等对策建议。
-
包装与改编:“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误区 ——以金湖秧歌为例 2020-06-01
当前,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重大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误区。作为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过度包装与改编的负面效果已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将以金湖秧歌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与改编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误区的重视。
-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走进高校动漫教学 2020-06-01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为此做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努力,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复杂性,高校在促非遗进校园过程中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同时,我国动漫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体制作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前期动漫专业教育中对美国、日本等参考较多,导致我国动漫缺少本土风格。动漫要想走出国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在内涵和民族风格方面加以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动漫长远发展所需,所以我国动漫人才培养环节要加入对非遗元素的渗透,这些渗透应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体现出来。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非遗意识,最终使非遗的传播和动漫发展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