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非遗老手艺,如何化为脱贫新动力 2020-06-01

    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象征。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今非遗正以人们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传播着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更应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文化扶贫、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考虑如何让非遗更好的融入百姓生活,来助力脱贫攻坚,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 温州“老字号”有颗年轻的“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温州市开展 2020-06-01

    昆腔袅袅盈盈入耳,武术"快闪"博人眼球,传统匠人手中的"老活计"引来年轻人探寻的目光……6月13日,浙江省温州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幕。本次活动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鹿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各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协办。

  • 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从娃娃抓起已成共识 ——非遗入校:固本铸魂打底色 2020-06-01

    截止2017年底,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1300多项。自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已建立起从县级、市级、省级、再到国家级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许多学校将本地非遗文化课程引入校园,聘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到校授课,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了

  • 博物馆开展传统岁时活动实践探索 ——以南博“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为例 2020-06-01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性的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2007年版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无形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了博物馆工作范畴之中。为顺应新时代博物馆功能的变化,南京博物院在二期改扩建工程设计时,将非遗馆纳入到“一院六

  • 浅论江苏曲艺与“非遗”文化 2020-06-01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6个年头,实现了"抢救保护、建章立制"的基础工作阶段向"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纵深发展阶段的跨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10个类

  • 2018“锦绣中华”恭王府非遗惊艳大秀 2020-06-01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馆举行。此次非遗服饰秀充分发挥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创意融合的引领作用,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充满东方气质的新中式服饰给秀场嘉宾以深刻而独特的美学体验。此次非遗服饰秀的大多数时装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传统工艺,涵养东方美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

  • 浅谈非遗传承人的立体化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无形文化遗产,在维系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成为有机整体、了解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艺术和科学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价值。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现代社会,打破传统口传心授的局限,将现代社会的因素融入传承人培养的体系,成为了如今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突破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及其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政府和民间都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别是潜在传承人的培养,并

  •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首次亮相央视《非遗公开课》 2020-06-01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联合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于2019年6月7日晚20:06首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首次登台亮相。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