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 条数据
-
“现代学徒制+教学工厂”非遗传承人培养研究 2020-06-01
乐清黄杨木雕属于"中国四大木雕"之一,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及时把握时代契机,响应党中央职业教育同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号召,将黄杨木雕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构了"产学研用"四位一体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黄杨木雕专业技能人才和非遗传承人,助推黄杨木雕产业的振兴。针对非遗传承人规模化培养的难题,以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口,以现代化教学工厂为平台,通过产教融合,积累了丰富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经验,在中职教学理念和职教理论探索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
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逐渐与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产品设计进行结合并不断创新,因此,培养从事非遗创新的文创设计人才成为非遗文化发展必备的动力。本文在对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对当前阶段非遗传承的背景和创新要求进行了综述,从中总结出了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全面分析文创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
德技并修 铸时代工匠——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传承实验班”的探索与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传承与保护是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许多院校都对此予以了关注,但收效甚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传承实验班”的探索,通过大师领衔、跨界合作的“校园传帮带”模式,实行“德技并修”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工匠,探索出一条当代非遗校园传承之路。
-
争当小小非遗传承人——上杭县“古蛟红色吹叶队”启航 2020-06-01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精神,培养陶行知倡导的"艺术的兴味"核心生活力,蛟洋镇坪埔小学开展了争当"小小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和蛟洋镇(简称:"古蛟")是革命老区,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古田召开,"闽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蛟洋召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树叶吹奏技艺是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也是"古蛟"地区山乡民间的传统,曾为革命老区鼓舞士气、妻送夫
-
贾家庄非遗传承与村落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2020-06-01
位于山西省孝义市的贾家庄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落,道德文化气氛浓厚,修建于元代的三皇庙体现了村人对平安健康富裕的祈求和对三皇文化的弘扬。形成于北宋年间的传统婚俗程式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贾家庄村是古商道的一处重要驿站,村落经济的发展仰仗着经商队伍迅速发展起来。本文将依据调查,分别讨论贾家庄村作为晋商古驿道的商业历史文化传统、从三皇庙透视出的人文历史文化,以及贾家庄非遗传统婚俗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内涵及其继承与改变的现实意义。
-
贾家庄非遗传承与村落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2020-06-01
位于山西省孝义市的贾家庄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落,道德文化气氛浓厚,修建于元代的三皇庙体现了村人对平安健康富裕的祈求和对三皇文化的弘扬。形成于北宋年间的传统婚俗程式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贾家庄村是古商道的一处重要驿站,村落经济的发展仰仗着经商队伍迅速发展起来。本文将依据调查,分别讨论贾家庄村作为晋商古驿道的商业历史文化传统、从三皇庙透视出的人文历史文化,以及贾家庄非遗传统婚俗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内涵及其继承与改变的现实意义。
-
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面对当前我国非遗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严峻形势,开展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意义重大.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对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进行思考,提出了优化各级保护部门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基层保护单位职能作用等一系列工作措施.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而现代学徒制作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现代学徒制下其传承的策略,希望可以改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模式,促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