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41)
分类筛选新闻(42)
新闻(4)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41)
非遗名录(42)
非遗资讯(2)
学术交流(2)

共检索到 287 条数据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 2020“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红拳(网络)大赛举行 2020-06-01

    为了贯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的理念,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传承弘扬红拳文化遗产、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培养青少年树立"习武修德,爱国强身"的意识,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三原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红拳青少年推广交流中心承办,全国各地红拳推广交流中心协办的2020"非遗传承,健康生活"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红拳(网络)大赛于2020年8月27~30日在西安雅阁会议中心举办。参加开幕式的有: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命运 ——在“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上的发言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成为我国各地、各民族以及各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非遗是一项与广大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重大意义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日益深入人心,各族人民进一步提高了对非遗保护的认识,自觉地、热心地投身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时代的赐予,也是非遗的幸运。

  • 非遗传承创新与大学生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的路径思考 ——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阴平毛笔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行文中简称为"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高校作为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肩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阴平毛笔为例,论述非遗传承保护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一、阴平毛笔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峄县(今称峄城)阴平毛笔制作技艺起源于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序 2020-06-01

    自20世纪末至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文化自觉”的概念在中国学界从出现到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联合国提出到中国热烈响应。人们注意到这两个重大文化事件的历史相遇,学界倾心研究二者内在的关联,认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是践行中国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

  • 大胆的小罐茶 2020-06-01

    是"大逆不道"还是"顺势而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关键是要创新。"那些正在消失的"非遗"2005年冬,文化界刮来一阵刺骨寒风,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在联合国将端午祭申请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而告终。业界慨忿之余,国务院快速行动,次年公布了京剧等首批51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372项、非遗传承人3068人,是在联合国拥有世界非遗记录最多的国家。

  • “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的再思考 2020-06-01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保护政策以树立精英式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这一制度不仅疏于为大多数传承人提供真正利于精进技艺的社会环境,也忽视了非遗的多样性特点,与当今国际社会新理念的普通传承人、群体传承人和传承社区的保护意识尚有距离。政府和社会需要提升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应关注更多的普通传承人;还应引入企业和社会力量,促进民间自发的传承机制的运作;要加强非遗产权的法规保护及产权意识的培养,推动全社会民众与传承人共同保护优秀非遗的良性增长。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发展研究——基于山东的现状考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学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组合型新名词。从广义上说,非遗研学指以非遗为对象的研究性学习,它伴随着非遗的传承过程而广泛存在,此前常被冠以"进修""修学""实践"等名称;从狭义上说,非遗研学专指将非遗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包含学、行

  • 浅谈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对我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非遗普查尤其重要,我县已开展三次非物资文化遗产普查,对非遗名录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我县非物资文化遗产已成功申报国家级名录一项,省级名录七项,县级名录51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7人,市级传承人8人,县级传承人2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