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7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73)

共检索到 273 条数据

  • 例谈运用非遗文化提升幼儿教育趣味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教学的一种尝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教师要以兴趣为导向,给幼儿们播下热爱“非遗文化”的种子。为此,首先要求教师科学地选择文化主题,迎合学生对文化的兴趣爱好,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其次要求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让幼儿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他们创造感知领悟非遗文化内涵的机会;最后游戏结束之后,师生应对本次活动做出评价总结,反思经验与不足,在下一次活动中加以改进。

  • 高校图书馆对东北二人转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最集中、最具体、最彻底的体现。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等学校的职能之一是文化传承创新,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开展二人转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图书馆的义务与责任。通过分析二人转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图书馆在二人转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优势与策略,其目的使国家瑰宝二人转艺术健康茁壮成长,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 祭祀与酬神演剧——道教信仰下徐沟背铁棍原生内涵与多元艺术形态研究 2020-06-0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沟背铁棍,是山西晋中地区民间道教信仰“水神龙王”的历史积淀。此项酬神傩戏是集民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故事、杂技、工艺、戏剧等艺术精华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它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宗教、社会政治和民族心理情感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徐沟背铁棍的原生性真实起源,加深对道教神明祭祀傩戏的内涵理解,分析其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对记忆、保护、发展和创新徐沟背铁棍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眉山人寻味千年的“东坡年夜饭” 2020-06-01

    美食家苏东坡,影响了数代眉山人。时隔近千年,今天眉山人的年夜饭,可以说是一桌非遗文化大餐:东坡肘子、东坡泡菜、东坡酒和马氏芝麻糕等,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东坡肉、东坡酒、春鸠脍芹菜等等,都曾是苏东坡的"发明"。这些好酒好莱,给新年增添了很多年味。

  • 给予少年儿童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少先队非遗传习纪实 2020-06-01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地处沪郊闻名的草编之乡——徐行镇,徐行黄草编织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岁月锤炼,徐行草编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地域文化的象征,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旅游应用——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2007年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工作对象外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成为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非遗的积极力量。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责任。而有效开发和利用旅游价值,将博物馆与非遗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在收藏、研究、展示、宣教、文创等方面所做的实践进行阐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 百花洲里看非遗 2020-06-01

    金秋十月,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化盛会在百花洲隆重上演。作为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分会场,百花洲里热闹非凡,众多非遗文化在此惊艳亮相,让济南市民大饱眼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先声夺人,宛转悠扬的唱腔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在户外的戏台上,装扮精致的演员用戏曲的独特语言演绎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举手投足中透着扎实的基本功。柳子戏的魅力就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中展现出来,让人不禁惊叹中国戏曲之美。

  •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再传承带动经济发展 2020-06-01

    由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物流高速流通,传统手工艺品受到了市场的强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艰难。以黄陂泥塑制作工艺为例,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可以将现代3D 技术与传统制作工艺相结合,利用新颖的传承方式,吸引更多民众和企业关注到泥塑这项非遗传统艺术,实现非遗再传承,来带动经济发展。非遗,不仅仅是一道简简单单的工艺制作流程,它更承载着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精神,是不能遗失、不能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