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58 条数据
-
关于高校音乐教育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思考 2020-06-01
在每个民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其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有深刻的精神价值和历史积淀,是它们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大多是家族传承掌握着这技巧,通过单一化的一对一传播方式实现传承。高校音乐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培养音乐人才,依旧一定社会需求,为了很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做到音乐文化教育和其项目的有机融合,立足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特色创新,也实现非遗的传承及发展。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高校音乐教育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首先指出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结合阻碍其发展传承的因素,鲜明提出高校应尽的教育传承使命,从此详细的给出音乐类“非遗”受到高校的保护作用,以及理念践行策略。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价值。在分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其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从民族音乐产业融合、民族音乐保护主体、民族音乐传播载体、民族音乐整合营销四个维度,构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类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数字媒体视角下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数字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给各类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艺术家逐渐尝试运用新技术手段来创作呈现新的作品。数字媒体艺术从出现之日起就以其技术和艺术呈现的多样性占据着艺术发展的新主流。文章主要关注的就是数字媒体艺术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起到的作用以及为音乐类非遗的保护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文化自信背景下非遗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的有效结合 2020-06-01
民歌即人民之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歌谣,从高原山歌到劳动号子,从稻区“田歌”到云岭“双生”,形式多样的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灶民歌是珠海三灶岛居民用粤语传唱的原生态民歌,本文以珠海三灶民歌为研究对象,探究非遗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的有效结合,为文化自信背景下原汁原味民歌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
湖南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西汉古墓、三国吴简、南方长城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湖南传统音乐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保护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阐述,分析总结湖南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的现状,探讨其保护的优化路径,使其适应文化全球化与现代文化的消费需求,并为促进其他地区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
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十余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效果有显著的提高,但由于音乐类非遗的特殊性,导致其保护具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提出音乐类非遗保护只有扩大受众才能"生存",并分析总结出具体路径: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现代传媒技术支持、扭转全民观念构建保护生态。
-
旅游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 2020-06-01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旅游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桂林旅游学院为案例展开研究,分析旅游、教育、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阐述旅游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该校在传承中存在的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训实验室建设有待完善、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兴趣等问题,从深化校政企合作、打造旅游演艺实景演出、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非遗传承的对策,以期实现文化、教育、旅游的协同发展,为旅游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提供借鉴。
-
地方高职院校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途径初探——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又有其特殊的教育特点。地方高职院校有责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当地音乐类非遗的重任,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自身特点正确利用自身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克服存在的困难,与本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结合。本文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