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1)
新闻(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1)
非遗资讯(5)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137 条数据

  • 遵义市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思考 2020-06-01

    遵义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体遗产的旅游开发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我市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但整体来看,感性认识多,缺乏规划与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更是缺乏思考。因此,作者在走访了遵义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对传承情况进行调查与思考之后,提出了关于将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非遗项目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0-06-01

    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属于非遗传统文化既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如"三寸金莲"就属于典型的文化糟粕。当前一些地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了摇钱树,在经济利益诱惑下,打造假民俗,甚至将一些荒唐的民间习俗、传说申报为非遗项目。这其实是在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生态,也是在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现状及建议—以滩上乡小学引入跑竹马项目为例 2020-06-01

    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已经十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梳理,以问题为调研导向,深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政府、传承人、教师等都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非遗活动;学生也喜欢,乐意参加活动。但是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仍有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组织形式、师资力量、授课形式、课程内容、服装道具、场地经费等。非遗进校园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赛促学、成立非遗项目俱乐部等途径,完成非遗在初等教育阶段的传承任务。

  • 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 2020-06-01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如何做好民俗类非遗项目的翻译是当前翻译工作者们亟需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在语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民俗类非遗项目的翻译标准,对于民俗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

  • 文化活旅游火 2020-06-01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备受关注,"非遗+旅游"如火如荼。贵州作为非遗大省,长期以来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既有效延续了非遗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向心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本期推出"非遗+演艺"篇,一起看文旅融合绽放的亮丽风景。

  • 盛会落幕 非遗正青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功举办 2020-06-01

    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碰撞出的奇妙火花,成就了一次难忘的非遗之旅。2019年10月17至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6天的非遗狂欢,共吸引了570余万人次来到现场"打卡",线上覆盖人群达1.9亿人次,非遗以多样的形态定格在大众的视线和记忆中。500余家参展单位现场销售5000余万元,签约金额超1亿元。1个主会场和28个主题分会场加上社区共开展各类活动830

  •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戏曲 2020-06-01

    8月11日,车文明教授分别以"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戏曲文物研究综述"为题,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西部地方戏曲评论人才培养"学员授课。扎根田野调查、讲台教学、学术研究数十载,车教授一直潜心探索中国戏曲的话语体系,在非遗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戏曲,意义非凡。戏曲是非遗项目里非常重要的一大类型,截至2017年6月,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戏曲类有昆

  • 齐守成:民俗专家谈 “非遗” 2020-06-01

    民俗是千百年来流传积淀的传统文化。所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日积月累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辽宁的民俗文化非常接地气,其精华就是已经被国家和省市政府批准的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近日,我们采访了辽宁民俗专家齐守成先生,听他讲讲民俗和非遗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