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80 条数据
-
“非遗”舞蹈霸王鞭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06-01
高校参与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是时代与社会发展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霸王鞭舞蹈为例,通过调研、访谈,分析霸王鞭舞蹈在高校传承的意义,从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完善舞蹈教材、扩展宣传模式、创新教学实践四个方面,探究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希望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为保护传承我国优秀的非遗舞蹈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
-
相聚切磋开眼界 古风遗韵翻新声 ——2019甘肃省非遗传承人群陇东道情研习班综述 2020-06-01
非遗进入人们的视线已有十数载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自由传承方式迫切需要向正轨学校教育转型,陇东学院作为陇东地区唯一的地方性高校,肩负传承地方民间文化的使命,2019年第一期陇东道情研习班在陇东学院成功举办。作为"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省级参与高校,陇东学院为地方传统戏曲非遗项目保护和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
-
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传承的研究 2020-06-01
文章通过阐述江西省音乐类非遗的现状及江西非遗走进高校的背景,提出了建立相关学科体系、打造多元课堂、数字化传承等江西非遗进高校"传承"的有效途径,增进了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知。
-
成都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记录,是民族和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对外形象宣传、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大学生70余万人,依托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这对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本通过对成都地区高校非遗传承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提出七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可行的思路和措施.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① 2020-06-01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对体育非遗的高校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体育非遗的高校传承面临领导重视不够、顶层设计缺失和师资力量缺乏等困境。提出:以课程教学为主体、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教学研训赛相融合;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脉络,进行校内外传播是高校体育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目标定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华夏文明基因的载体,被高度重视,其中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中主要项目的武术,是中华"身体文化"的民族记忆。对非遗武术项目的传承意义深远,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瑰宝,高校对非遗武术传承的工作正在拉开帷幕,可到底要传承非遗武术的什么,要达成怎样的目标,是要厘清的首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在对非遗武术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体系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传承非遗武术的目标:体育、德育、美育,以及人文匠心精神的传承。
-
高校纺织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 2020-06-01
高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立足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高校纺织非遗传承实践,从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平台建设、智力扶贫、文化建设及交流拓展等6个方面,阐述高校参与纺织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
-
思政教育在高校非遗课程中的渗透路径探析 2020-06-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体系庞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及思想内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非遗文化,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曲艺、工艺、歌曲、舞蹈、礼俗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动态性及传播性。为有效传承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不仅需要高校注重对非遗课程的创设,更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以此为社会培养出思想觉悟高的文化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