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8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80)

共检索到 180 条数据

  • 探讨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诞生的瑰宝,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打破了传统的非遗传承模式。在本文中将介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并探讨在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实现非遗传承的措施,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

  • 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实践初探——以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经营后,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等问题。笔者与所在学校做了探索性尝试,将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结合实践实例总结项目甄选、地方环境、理论基础和科技手段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如何将非遗引入教学中,探索非遗引入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的可行性。

  • 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以黔西南布依族服饰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教育传承,在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层面上,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理解和保护。地方高校非遗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是多元的,本文以黔西南布依族服饰为例,结合现阶段高校教育模式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思维去思考、探寻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教育办法和措施。

  • 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外机制建设研究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在厘清高校体育、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人等的概念之后,阐述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外机制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分课程体系建设、人才体系建设、科研体系建设、文化体系建设,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内部机制建设;分保障机制建设、激励机制建设、评估机制建设,分析高校体育培育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外部机制建设,旨在推进我国高校体育对武术非遗传习人的培养,促进我国武术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 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资源的拓展研究 ——以缙云道情为例 2020-06-01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以人才作为载体,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以缙云道情为例,将音乐非遗融入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既能突显高校通识课程的地方特色,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缙云道情等音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其具体措施包括开设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实践演出等

  • 湖北省高校“非遗”传习所模式构建研究 2020-06-01

    高校"非遗"传习所是指由政府牵头,高校为依托,以"非遗"项目传承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知识传授和学习研究的文化场所。组建湖北高校传习所,是湖北"非遗"事业保护的需要。湖北省高校"非遗"传习所模式可以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设计"非遗"课程体系、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结合、推动"非遗"市场化发展等方面构建。

  • 微信平台在上海高校非遗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以海派旗袍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比珍贵的宝藏,凝聚并传承了数代人的知识与文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上海拥有众多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浓厚的民俗习惯,见证上海历史和文化。上海高校在传播上海非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以海派旗袍为例,研究并实施互联网微信平台,与图书馆、课堂以及线下实践相结合,做到更为有效的传播上海本土非遗文化。

  • “非遗+高校”:昌黎地秧歌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遗+高校是时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同时也是丰富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昌黎地秧歌在高校传承的过程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性、传承模式因循守旧、第二课堂亟待开辟和师资队伍需要健全等。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努力加强课程建设;二是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三是踊跃开辟第二课堂;四是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