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传承融入高校普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简论 2020-06-01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与高校建设普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当前高校的非遗传承与普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均亟待加强。应科学确定目标,系统、全面、持续、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与普及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
-
把“现产”当“遗产”:会不会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 2020-06-01
弄清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保护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出了错,接下来将一错到底。而当下的中国,在这方面真的出了问题。具体症状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当代人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文创产品、各种演出,统统当成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而且这种风气有越演越烈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结果是:一是误将"现产"当"遗产",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心的偏移;二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会让更多的人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后坚守;三是职责不清的错误分工,会让我们失去保护祖先遗产的最后契机。这种做法如果持续下去,很容易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
-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研究* 2020-06-01
实现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是京杭运河非遗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和必然选择。良性互动关系是以良性互动机制来维系和支撑的。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互动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互利机制、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京杭运河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应当全面实施运河非遗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估,大力加强旅游开发中的运河非遗保护,充分发挥运河非遗传承人的双重积极作用,合理开发运河非遗旅游产品,完善政府调控监管职能。这可以为其他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
文艺传播在重大考验面前的责任与担当 ——以《恩施日报》非遗报道为例 2020-06-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恩施日报》聚焦恩施非遗群体,刊发大量助力恩施抗疫的非遗宣传报道,为恩施抗疫提供了坚强的文化支撑,在文化传播中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后疫情时代,《恩施日报》又立足恩施非遗传承创新与亮点,发挥地方主流媒体桥梁纽带作用及优势,报道非遗助力恩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复苏与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
中西交融对上海非遗及都市文化个性的形塑 2020-06-01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在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征途中,原有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在形成非遗的过程中,又受到了外来文明形态的浸染,以及城市五方杂处民众萌生的新文明形态的营造。这些因素共同孕育了上海都市非遗,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其中在外来文明和新文明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影响下形成的非遗,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得更为突出。上海都市非遗大抵出于两大源流: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该文将探讨重点放在城市文明非遗名录上,从上海城市文明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及其内涵与城市个性三方面出发,探讨中西交融对上海都市非遗及文化个性的形塑。
-
恩施土家族堂戏的现状调查及非遗建档保护思路 2020-06-01
堂戏作为恩施土家族族群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备受关注。文章对土家族堂戏及其生存保护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了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系统阐述了对土家族堂戏开展非遗建档的保护思路。
-
非遗曲艺的教育传承 ——以山东琴书为例 2020-06-01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使其逐渐没落并淡出人们的视野,失去了原本的生机。曲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它的传承需要"教育"这方沃土。以非遗曲艺"山东琴书"为切入点,论述非遗曲艺的教育传承,分析山东琴书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其教育传承提出构想,能够为今后山东琴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
陈正雷荣获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2020-06-01
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于2021年2月26日举办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揭晓十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并公布年度十大非遗事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正雷,作为武术和太极拳领域代表人被评选为2020年度十大非遗人物。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等领导莅临颁奖。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斌、陈娟受邀出席并登台献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