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全域旅游背景下非遗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以及文旅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不断融合和繁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非遗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我国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然后讨论现阶段非遗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情况,针对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非遗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有效策略。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术课程实践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及标志。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课程,是传承、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立足于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非遗"资源的提炼并探索如何有效地将"非遗"融入高校美术课程。

  • “音乐艺术分层理念”关照下的传统音乐遗产保护研究——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2020-06-01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上创造并遗留下既丰富又宝贵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精神财富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文化的冲击及国内多元艺术文化的挑战,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努力开发和利用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使之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内涵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齐头并进、相辅相成。《音乐类非物质

  •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晋商关系研究 2020-06-01

    该文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公布的5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要线索,讨论其与保护区整体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以晋商作为关键的连接要素,结合碑刻、地方志、文人笔记等地方文献及田野调查资料,按照非遗类型进行分类,讨论晋商与民间文学、晋商与民间表演艺术、晋商与武文化、晋商与传统工艺与技能、晋商与商贸习俗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晋商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晋商的历史情况亦有所反映,晋商文化走廊则是串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线索。

  • 非遗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整体构建——以重庆市合川区巴蜀小学的实践为例 2020-06-01

    重庆市合川区巴蜀小学活用本土资源,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构建了六年一贯的小学非遗课程体系框架,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并带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三个课堂"建设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家庭""非遗进社区"的"三进"联动,以评价为引领,使课程扎实有效地实施。

  •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信息资源展示中的应用调查研究* 2020-06-01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其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信息资源展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也给非遗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相关调研,探寻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可视化展示应用的发展模式,以此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发展参考。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保护探析 ——以太原市为例 2020-06-01

    文旅融合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成为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扩大知名度、增强吸引力的重要元素;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非遗传承保护注入新的内生动力。本文选择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保护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次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旨在通过研究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的路径,让非遗活态传承生生不息。

  • 敦煌舞的“非遗”特质及其活态传承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及政策的实施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敦煌舞蹈以敦煌壁画为依托,在错综复杂的"身世"下,其多元融合的民族性、底蕴深厚的文化性、跨时空记载的时代性以及独特的传承性决定了敦煌舞蹈饱含的"非遗"特质,这种独特的"非遗"特质,对其舞蹈流派的本体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并且推动着敦煌舞活态传承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