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刍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团体、个人等视为文化遗产并且自发进行各种表演、实践活动形式所借助于使用的实物、工具、文化场所或工艺品等。由此定义,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表现形式和口头传统;二、社会实践或节日活动;三、表演艺术;四、传统的手工艺;五、关于宇宙、自然的知识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建设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保护工作,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以便更好地促进非遗法律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稳定发展。
-
“非遗”在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星,它彰显着我国文化的灿烂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多元文化进行了紧密的融合,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其本质面貌逐渐模糊甚至异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树立起保护非遗文化的决心,并将其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切实体会到我国非遗文化的丰富与灿烂,并自觉承担起传承与保护的责任.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并以"非遗文化在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传承路径"为主题,展开简要论述.
-
新式家庭年夜饭: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的创新应用 2020-06-01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当天,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也是中国人最重要传统习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年夜饭的烹饪技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现代化的传承人,多年来深入学习、研究各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传承各家非遗技术,经过多年的创新实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创新应用在传统年夜饭的主菜、主食以及甜品的制作中,在保留原有年夜饭最地道口味的同时让年夜饭更加健康,又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深入了解和亲自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法,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新时代非遗文旅产品开发模式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如何对其保护与传承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文创产品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在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如何将非遗文旅产品的设计展现出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对非遗元素在文旅产品中的设计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目前旅游业与非遗文旅产品融合的3种主要发展路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打造城市品牌形象使旅游产业与非遗文创产品共同获益、制造出消费者认可的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分析了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其融合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了科学的可实施方案。
-
“牌话”与“佛娘”在同里宣卷民间传承中的功能分析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是一颇具民族传统特色的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和地方曲艺。"非遗"背景为同里宣卷的生存提供了合法化的途径,并赋予了同里宣卷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宣卷的传承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更需要民间力量的佐助。同里宣卷作为一种民间俗信文艺,自有其民间传承路径。"牌话"和"佛娘"作为宣卷的民间传承的重要力量,分别在传统和当代社会中对同里宣卷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非遗"视域中,如何在政府途径下更好地发挥民间的力量,成为宣卷研究者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
传统手工艺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体验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御窑金砖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是江南地区少有的既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御窑遗址,又系统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砖制作技艺的博物馆。文章针对御窑金砖博物馆展示体验设计上的创新举措展开研究,分析了场域内持续性的氛围感营造、多维度的展示空间构建和递进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三个方面问题,归纳了其对后续同类型博物馆设计改造的启发,以期为"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化传承提供思路。
-
论“非遗”挖掘保护与促进文化强县建设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的宝贵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素质与修养,而非遗的开发与传承正是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一些人为的因素导致了现在的许多破坏了非遗的现象发生,尤其在农村,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了对其的保护上,这就使得如今的“文化强县”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挑战性。
-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手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长远来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是必然选择。因此,既要建立立体化的非遗法律保护体系,加大非遗相关法律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又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救济机制,创建非遗的文化补偿机制,全面提升法律对非遗的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