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客家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研究 2020-06-01

    地方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中应凸显其使命与任务。以国家级"非遗"客家花朝戏的传承为例,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地方戏曲表演传承人才培养的使命与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花朝戏表演传承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集体传承的方式,鼓励花朝戏在传承与创新中求发展,重视花朝戏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对连山非遗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制约连山非遗发展的困境,根据连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连山实际的非遗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经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自身所具备的能够传承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特性,使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思政教育功能。大部分的思政教学都是单一且抽象的,学生在理解时也是很深奥复杂的,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思政教学之中,是提升思政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分析研究"留青竹刻"社团的案例,希望能挖掘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给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 黑龙江省贫困地区非遗扶贫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之一。黑龙江省贫困地区非遗扶贫基础扎实,已经设立非遗扶贫工坊和培训点,设立非遗扶贫工服务平台,用展览、比赛和节日助力。黑龙江省非遗扶贫的优势为政策扶持、资源丰富,劣势为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不占优势、非遗扶贫产品知名度不高。机遇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挑战为人们对非遗产品认知贫乏、非遗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强化非遗扶贫的具体对策,非遗产品专业设计团队要创新理念、开发非遗旅游纪念品、做好全方位营销工作。以期助力黑龙江省非遗扶贫进一步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像语义描述研究 2020-06-01

    图像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现有非遗图像资源在呈现和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已有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提出一种专门面向非遗图像语义信息的描述方法。基于Panofsky和Shatford的图像学理论模型构建专门面向非遗数字图像的语义描述框架,针对该框架设计一个完整的图像上下文关键词提取流程,并对该流程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和有效性实证研究。实验成功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出语义关键词信息,表明本文的方法在总体上优于现有的著录体系,能带来更高的精准度和召回率。

  •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与发展新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自从提出至今,专家、学者提倡"非遗"保护传承要保持其原真性,即"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以及网络营销、直播、文化IP等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传承人技艺传承模式以及近几年对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发展现象,提出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与发展新模式,以拓展传承人视野、更新理念外,提出技艺分解与重组运用传承模式,建立起属地人员实验基地和高校知识型人才实验基地,通过属地人员实验基地对技艺分解和重组编织产品,通过高校知识型人才实验基地对接市场需求与产品设计、"互联网+"发展传播与销售等模式专业管理路径,拓宽市场潜力,融入时代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培育花竹帽编织技艺自身"造血功能",促使持续传承发展。

  • 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适应人类非遗保护需要而兴起的。非遗学的独立,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既要有自觉地案例研究,更要有系统地理论探索,而这一切都有赖非遗学科共同体来实现。非遗学科共同体是指基于明确学科归属和学科意识而建立的契约性共同体,是由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研究具有强烈、持续的责任感和学科指向的传承人、保护者和研究者组成的群体。当前,构建非遗学科共同体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在实践上既要坚持客观性、独立性原则,又要突出学科理念和学科体制上的独立。

  • 黔东南州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均衡培育和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繁荣。文章以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样本,从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区域等6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结构特征,以期为非遗传承研究和该区域非遗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