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剪纸艺术“再生产”——谈新疆剪纸与文创 2020-06-01

    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从传统手工艺角度考量,剪纸似乎既不属于工艺美术,也不属于现代设计。剪纸的装饰形态是创作者主观情感的直观体现,是一种精神生产。本文从艺术生产理论的角度解读剪纸艺术"再生产"方式,围绕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通过探究地方手工艺资源应用于文创艺术设计实践,传承剪纸非遗。

  • “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 2020-06-01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工作要着眼于发掘和保护,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化的呈现形态;着眼于整理和还原,致力于"非遗"文化现场化的呈现形态。以积极"融入"的姿态,提高新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效率;从"凸显"的高度,丰富新媒体时代"非遗"的发展和转化成效。通过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田野考察和学术研究,形成对真实、拙朴、自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重新倡导和重新开发的文化潮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结合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间手艺人的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断,那么非遗必定会遗失。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可以将非遗与群众文化相融合,让非遗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得以传承,这样在非遗的发展中扩大群众文化的范围的同时,还加强了群众文化在广大社会群体中的发展力度。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德州跑驴”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德州跑驴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州民间传统舞蹈,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秧歌表演相契合,"跑驴"在德州地区传统深厚,也深受人民喜爱。目前德州跑驴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改进。例如非遗传承面临无后人传承困境,"德州跑驴"高技巧性动作难以传承与延续,对"跑驴"文化的研究不足等。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以德州跑驴产生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对"德州跑驴"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有利于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 主持人语 2020-06-01

    2018年12月8-9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13位外国专家和27位国内学者,分享了各国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举措、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本专栏的四篇论文中有三篇来自此次会议。其中国际著名非遗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前主任爱川纪子女士(Noriko Aikawa-Faure)的论文是她在此次大会上所做的主旨发言。她从发

  • 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困境探析 2020-06-01

    朱仙镇木版年画从色彩、构图与形象上都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在现代技术发展及审美变迁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市场。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可见,由于时代审美风尚变迁和人们的审美心理改变,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再具有传统的情感寄托价值,年画背后所体现的"人—物"情感连接在现代社会遭遇断裂,这也使朱仙镇木版年画陷入当代审美困境。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下的传承者也正积极寻求创新,力求走出当下的审美困境,使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现代活力。

  • 文化传播视角下非遗数字化记录与传播媒介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就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所世代传承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1]与物质文化相比,非遗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世代相传,并表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非遗受到外来事物的冲击,呈现出发展的疲态。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在冲击着非遗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非遗单一的传承与传播方式。

  • 乐平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之策略探讨 2020-06-01

    根据2017年的调查和统计显示,乐平现拥有新旧戏台458座,其中传统古戏台占多数,如此盛况着实令人惊叹。2015年乐平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填补了乐平国家级"非遗"的空白。古戏台传统营造技艺融合了带有乐平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艺术成分,具有很好的历史、科学和学术研究价值,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细细品味、着力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