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版画课程,绽放艺术之美 2020-06-0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全面提升学校美育品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瀍河回族区第二实验小学把版画艺术引入课堂,打造了"非遗进校园,一校一特色"的教育特色。版画是造型艺术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民大众无比丰富的情趣理念和审美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瀍河回族区第二实验小学把版画艺术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把版画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

  •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刍议 2020-06-01

    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持人类文化创造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目的;坚持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原则;活化利用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手段。贵州是非遗资源大省,正逐步向非遗保护强省迈进。贵州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实践已步入全国前列,逐渐形成了非遗保护和发展的"贵州模式"。该研究可为当下的非遗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贵州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

  • 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提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文化缺席文化类电视节目体系的情况下,《一起传承吧》节目积极创新,将非遗文化与电视节目有机结合,在节目设计、内容题材和风格定位上迈出了大胆的一步。然而,节目在展现力、诠释力、传承力和吸引力等方面依然不足。新时代,优化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代言形式和传承形式,更扎实地推进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一体化传承模式的构建 2020-06-01

    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和最重要的载体。针对当前非遗教育教学活动与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研究者以忠信花灯为例,探索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构建一体化传承模式,通过美术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6-01

    文章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析长江经济带1 2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非遗在各省、市上有明显差异,整体具有空间聚集的分布态势,呈现"三核两带"的"人"字形分布结构。从类型来看,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集聚特征最明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类有较强集聚性;传统医药类集聚性较弱,趋于随机分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在区域内集聚程度最弱。长三角地区是所有类型非遗的高密度核心区,黔东南地区和鄂湘黔渝交界也有大量非遗集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文化和人口对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较大,而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维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布局及保护开发的建议。

  • “非遗”后艺术民族志书写及其社会想象 2020-06-01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路径研究 ——以“津派花丝镶嵌技艺”为例 2020-06-01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2020-06-01

    云南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深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现状,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全面了解云南省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