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活态传承视域下永新盾牌舞融入舞蹈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路径 2020-06-01
永新盾牌舞主要流传于江西省永新县龙源口一带的各个村落,其气势磅礴、风格独特、雄浑刚健,队形变化多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新盾牌舞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教学实践价值同样不容忽视,故此,将永新盾牌舞融入高校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活态传承的意义与路径,是对当前"非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有力举措,也是对高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积极回应。
-
装置艺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非遗为主体的展览在其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非遗展示需要表现活态性等特征,原有的展示设计方式已经不能充分传达出其蕴含的精神内核。文章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特点,探讨将装置艺术融入其中的可能性,并以2020年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例,总结装置艺术融入非遗展示的优势与局限,以期为非遗展示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
在儿童美育中薪火传承番禺非遗文化——"扒龙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番禺的"非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这对小学美术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块沃土.美术教育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在美育课堂引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从中追寻本土文化的根与魂.
-
“互联网+”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留给现代人的历经凝练的精神财富,虽然城市文化潮流在不断变化,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依然没有改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非遗加上现代的互联网技术,激发了人们对此更大的关注。山东具有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名山绿水+儒家文化,让山东的非遗传承已进入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焕发出新的活力。但目前"互联网+非遗"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
国家级非遗项目:云南剑川木雕非遗档案新媒体开发研究 2020-06-01
云南剑川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其非遗档案,有利于传播剑川木雕文化,促进剑川木雕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论文从意义、优势、问题、对策四个方面探讨云南剑川木雕非遗档案新媒体开发问题,以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非遗档案创新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
周奇:数字化是非遗传统保护手段的一种延伸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遗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深切地介入了非遗保护这项具体工作,成为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一种重要实践。回看近十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也获得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便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
“非遗”的“抖音”现状解析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及个人所世代传承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非遗通常被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个大类。 [1] 与物质文化相比,非遗是必须依托于人的活的文化,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并体现独特的人文情怀。但由于其单一的传承方式以及单调的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传统文化最脆弱的部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创新,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建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
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与传播 2020-06-01
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在几千年旧社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非遗面临着被新文化方式取代的风险,仅仅依赖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力量很难为继,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补救措施。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具有开放性、民间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以及强大的文化宣传能力,能够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方法和途径,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