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理论与创新路径研究 2020-06-01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研究表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梳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重要任务和理论基础,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传承人""传承场""传承物""传承机制"等,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认证、培训、保护和承担责任等工作的力度,实施"全民都是文化传承人"行动;多元化拓展"传承场"的宽度和深度,强调信息化的新媒体和国际交流平台作为"传承场"的现实价值;对"传承物"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名录进行遴选和宣传,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体育博物馆;实施教育传承、理论传承和国际交流传承等方式为主的生态化"传承机制",以求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建议。
-
艺术高校“非遗”进课堂——以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为例 2020-06-01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任务主要是传承和发展,但是往往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与高校建设普及非遗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当前高校的非遗传承与普及传播亟需加强。 [1] 应科学确定目标,系统、全面、持续、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普及和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2] 。以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传承 传播为例,将“非遗”项目引入高校开展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侗族“非遗”文化导入”、“广西侗族银饰制作体验”、“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传播影视脚本设计”、“广西侗族银饰文化媒体传播”四个教学阶段,指导学生完成作品。通过探索课程的重点难点,展现引导学生设计实践的教学过程,实现对侗族“非遗”银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对相关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
非遗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新探索——从《2019非遗公开课》说起 2020-06-01
《2019非遗公开课》作为一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综艺元素巧妙融合的原创文化节目,凭借独特的内容、全新的节目形式与多元的营销方式,为非遗类电视综艺节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依托兼具娱乐性与文化性的内容平衡节目文化诉求、电视传播特性、大众心理认知三者间的关系;运用集趣味性、议论性、临场性于一身的节目形式唤醒观众对"非遗"的情感共鸣;通过以融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矩阵式传播模式实现了小众题材的大众化推广。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华州面花的产业化发展策略初探 2020-06-01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资源,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其发展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以陕西省级非遗华州面花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生产、销售、宣传、人才等方面对华州面花产业化发展提出可参考性的意见,以促进当地乡村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
苗族蜡染技艺项目研培成效分析 ——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苗族蜡染技艺项目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分析其研培项目开展过程,总结研培经验和不足,分析成效,有助于推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并提供思路和建议。
-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译介与传播的调查研究 2020-06-01
江苏省是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但对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仍然欠缺。本文紧密衔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探讨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文化资源的译介与传播,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译介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窗满香云”系列文创设计作品 2020-06-01
设计说明:系列作品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活化再设计,设计灵感来源于岭南建筑"满洲窗"景的变化与意境。系列作品均由香云纱制衣时裁下的余料拼接而成,形式变化多样,在丰富香云纱废料运用的同时,也在文创领域开辟出一条"非遗"创新之路。
-
非遗文化入课堂,烙画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2020-06-01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因此把烙画带入课堂,将烙画的发展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手工技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烙画、体验烙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是传承的非遗文化最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