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文旅融合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贵州平塘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兴起的同时带动了信息化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面临新的挑战。走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方向。以平塘县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现状为案例,探究究文旅融合视域下,当地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结合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效益,促进文旅融合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基于短视频探析非遗产业化经济发展 2020-06-01

    随着中国数字化与5G时代的兴起,社交网络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中异常重要的一部分。短视频的崛起,带给人们独处时了解世界、进入世界、探究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抖音、快手、微信小视频等。这些短视频平台成为弘扬与传播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渠道,两者相结合的模式使得非遗的相关产业链焕发生机。本文分析阐述抖音、快手上对非遗短视频的传播模式,分析短视频在非遗产业化中的角色与功能,探析相关路径,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协调发展。

  • 非遗传承人的创业意识研究——以“海派剪纸”的创业实践为例 2020-06-01

    非遗创业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路径,传承人是非遗的“文化持有者”,应当是非遗创业的核心群体。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剪纸”创业实践的案例,分析非遗传承人要具备几个重要的创业意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是创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市场认同意识是非遗创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非遗产品的创新意识是创业企业的生命力。这三种创业意识是基于非遗资源真实性、传承性、认同性等本质特点提出的,其根本旨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 文化自信背景下西藏非遗进校园实践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也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非遗进校园,对引导青少年崇尚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深远意义。以西藏地区的非遗文化为具体切入点,结合实践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专业教师不足等问题,探究文化自信背景下非遗进校园的有效路径。

  • 湖北一学校把菲遗项目引入校园 2020-06-01

    2021年3月,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的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该校将土家族摆手舞、八宝铜铃舞等改编成了课间操.其中,土家族摆手舞有"东方迪斯科"之称,已进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该校为传承非遗文化,还打造了多个弘扬非遗文化的社团,将传统民族文化植根于教育教学中.对此,不少网友表示赞同,认为从学生开始抓起,可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行动当中,让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

  • 基于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2020-06-01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劳动的思想结晶,反映着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已渗透到群众文化日常建设中。为了进一步发扬和保护我国非遗文化,应将其与群众文化紧密结合,让人民群众在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保护意识。

  •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研究 2020-06-01

    在博物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而且可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目前,我国的许多博物馆展示非遗存在不完善之处:展示理念落后,轻视非遗的独特性;展示过程中非遗原真性有所丧失;展示和传播效果不佳。博物馆非遗展示需要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加强社区民众与非遗之间的联系,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

  • 对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2020-06-01

    非遗+文创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性保护的模式。对非遗文创产业的含义做了解释,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脱离大众现实生活、知名品牌太少、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推广力度不足及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最终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