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纸鸢迎春文创品牌的构建——以潍坊风筝为例 2020-06-01

    以潍坊风筝为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品牌的构建研究,非遗文创品牌使得纸鸢文化与现代设计紧密融合.从风筝文化的深层内涵出发切入品牌构建,最终使得"纸鸢迎春"风筝品牌形象个性鲜明,提升品牌在大众印象中的辨识度,拥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2020-06-01

    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非遗“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的措施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千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当今高校是保护传承中华民族非遗优秀民族文化的阵地。要让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热爱、珍惜并尊重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燕山大板"的历史沿革、传承脉络、表演形式、价值和影响力。其次归纳国内外非遗传承保护现状、总结非遗"燕山大板"走进高校的意义所在。最后对非遗曲艺"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提出实质性建议和措施。

  • 文化遗产数字化:既要存档,更要活化 2020-06-01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大量运用,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也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在积极推动包括文物、非遗在内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将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AR和VR等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在文物保护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依靠数字化测绘、建模等科技手段来对文物进行保护,成为对传统保护手段的一种有益补充。另一方面,数字化保护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让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得到抢救性记录,也让非遗的保护和利用方式更加立体和多元。

  • 非遗视角下的高校博物馆文创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2020-06-01

    书名:文博创造力:高校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作者:潘力、刘剑平定价:78元出版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5724213众所周知,高校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展示地,也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尤其在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如同一座丰富的矿藏资源等到人们挖掘。在非遗视角下高校博物馆要给予自己准确的定位,尤其是在打造文创体系方面,需要体现出文化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潘力、刘剑平主编的《文博创造力:高校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

  •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2020-06-01

    随着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文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保护发展"非遗"文化是国家更是城市所需注意的问题,城市更应注重"非遗"文化并建设城市文化,这为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安康市作为陕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是"秦头楚尾"之地,关注安康市文化对研究陕南文化甚至整个陕西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云南德宏傣族泼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究 2020-06-01

    傣族泼水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宝贵价值与长远意义。本文分析了德宏州傣族泼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从宏观视角对傣族非遗状况展开全面且系统的介绍,并深入分析了傣族泼水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同时,探讨了傣族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问题,讨论了泼水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对加强对傣族非遗的保护意识和发展及传承泼水节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德宏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指导。

  • 龚胜生/补齐县域非遗传承保护短板 2020-06-0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建议,补齐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短板.龚胜生说,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也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已基本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但也存在非遗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