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元素与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的结合——以“青景竹韵”主题民宿为例 2020-06-01
文章以"青景竹韵"主题民宿设计方案为例,探讨将非遗元素运用于主题性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大众旅游兴起,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需求。主题性乡村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遗元素,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价值和独特性,且能促进非遗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
“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非遗档案工作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宝贵的记忆资源。对博物馆而言,开展非遗档案工作是充分发挥社会职能,保护、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非遗档案工作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特点,这些都对博物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民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的形成与运作 2020-06-01
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合作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模式,在留守妇女的再就业、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省台江县小河村的苗绣合作社为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苗绣合作社的形成过程,进而探讨合作社出现前后苗绣生产与消费实践的异同。研究发现:苗绣合作社模式在政府、绣娘、商家、非遗传承人、先锋游客、苗绣、市场信息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下形成,苗绣、市场信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在苗绣合作社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牵引、制约的作用;合作社的成立带来了苗绣生产实践的多样化以及销售方式的多元化,最直接的积极影响体现为提高本地女性的经济创收,从而促进其身份地位的转变以及个人能动性的提升。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高被引论文为中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1世纪始为国人熟知,并成为学界热点。自2006年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论文借助CNKI为主要数据源,CSSCI为辅助数据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检索词检索出CNKI数据库中引用10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45篇。通过对45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发现研究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保护原则、保护方式、传承人的讨论成为焦点。高被引论文中民俗学人的著述丰富、影响大,但高被引论文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机理的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当下面临外热内虚、低门槛、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范式、没有独立的学术话语体系等困境,只有提升研究层次、打破学科壁垒、开辟新研究范式才能破茧而生。
-
“一带一路”背景下瑞昌采茶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缩影,而作为非遗的项目缺乏长期的规范性技艺传承,产业化的程度愈发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采茶戏就面临这样的困局窘境。从历史传承来看,瑞昌采茶戏的技艺传承保护相对完整,但是对于市场化主导的当今社会来说,其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无法规模化作为经济等价物置换,非遗的产业化不仅对其本身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并且对于技艺的传承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加瑞昌采茶戏的多渠道传播途径,建立服务平台来进行非遗项目的市场化需求销售,从而更好的促进瑞昌采茶戏的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
三见“深扎” 2020-06-01
2019年7月去广西,是我这两年来随中国舞协的第三次"深扎"。尽管每次都时间短暂,行程匆匆,但三次"深扎"的叠加,却因为地域、现象和人事的不同而见识了相同的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下简称"非遗")已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重视并倾举国之力。此次"深扎"的性质相似内蒙古:不是民间的自主活动,而是专门组织的活动。但所见的情形却异于内蒙古:确实看到了"非遗"。原因在于本地原来就有相关的形式。但是,这里的"非遗"也需要打上引号,其"非遗"已经是遗存,就是"非遗"的遗存。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估体系研究 2020-06-0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非遗保护制度基本建立,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非遗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生态的巨变仍在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任务依然艰巨。在大量保护措施实施以及由此而来的项目存续状况变化中,评估工作也日益获得重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提到"社区、群体、地方
-
消费者非遗产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2020-06-01
本文首次尝试性探究影响消费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非遗产品)购买的前因,利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消费者知识对文化认同与产品购买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并验证感知稀缺的中介效应。研究还阐明了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消费与对工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消费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决策机制。本文研究不仅补充和拓展消费行为研究,也为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能促进市场实践者理解非遗产品和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消费心理机制,并最终有助于推动非遗产品和手工行业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