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东莞非遗“茶山公仔”艺术资源及其创新衍生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东莞“茶山公仔”,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山公仔”最早出现于明朝时期,盛行于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宝贵的艺术资源,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其艺术资源发掘和传承,该文研究的是怎样将高校可根据教学特点将“茶山公仔”的艺术资源利用创新的设计思维,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衍生产品,使东莞非遗“茶山公仔”艺术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文化记忆”建构路径初探 ——以宣纸文化遗产数字化为例 2020-06-01

    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也塑造了非遗"文化记忆"社会建构新的环境条件、表达方式和文化空间。文章以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文化记忆"路径建构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建构的发展趋势,提出非遗"文化记忆"新媒体建构路径包括资源要素、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和价值感知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试图为非遗"文化记忆"传承和保护方式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是保护传承人。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崇高美好的敬物情怀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通过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加大职业教育和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可以扩宽非遗传承路径。

  •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传播演变和挑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时代变迁带来的传承之困。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部分,媒体传播力量不可忽视。非遗传播有着特殊的要求和一定的挑战,既要保证其在大众中的可知性,又要保持其溯源真实性,同时也要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当下媒体去中心化的大背景下,打造非遗IP的过程中,强化融媒意识、注重高效化传播和突出价值引领是非遗传播三大制胜策略。融媒体传播赋能多重场景,通过品牌创新和平台聚力,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融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播应努力创新表达方式、由浅及深寻找更多互动点、注重传播的破圈、坚持文化的传承。

  • 省级档案网站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的研究 2020-06-01

    档案信息网站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信息的重要阵地,但通过调研我国31个省级综合档案馆官方网站的传统网页模块及其官方运营的社交媒体传播模块(微博和微信等),发现各档案信息网站传播非遗档案信息的效果差强人意,存在非遗档案信息分布零散、内容同质化、展示形式单一化、非遗档案信息积累不被重视等问题。据此本文提出需将信息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高效融合,激发非遗信息展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主要从增强非遗档案信息内容的系统性、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非遗档案信息展示品质两个维度出发,多层次优化档案信息网站传播非遗档案信息的功能。

  • 聊城运河秧歌在新时代下的新传承 2020-06-01

    山东省聊城市梁闸村的运河秧歌,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我们要利用年轻人们 喜欢的方式,用最简单的方法传承最淳朴的舞蹈。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提升公众对非遗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也能实现更好的 保护效果。另一方面借助青年群体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接受非遗、关注非遗,愿意加入传承的队伍,以此实现有效新传承。本文 对运河秧歌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现况进行了分析,对新的发展传承方式进行了展望。

  • 丽水市二十四节气非遗项目的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1

    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相关非遗项目魅力与价值愈加凸显。丽水市二十四节气非遗项目众多,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丽水市二十四节气非遗项目的文旅融合发展,将极具意义与价值,其对增加丽水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打造丽水市文化生态旅游样板,全域旅游新范例,助力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将起到关键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阐释* ——基于“文化记忆”的研究视角 2020-06-01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