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遗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一个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场所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之下,都需要能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非遗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与发展,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所)建设调研报告 2020-06-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为非遗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非遗传习馆(所)成为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2020年7月21日—8月6日,渭南市非遗中心对渭南市十个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所)的传习体验设施体系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建设规模、经费来源、人员构成、藏品保存、社会服务、传习情况、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等。

  • 唢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2020-06-01

    唢呐艺术是河南省焦作市具有怀川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对唢呐艺术的历史传承现状及采取的保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以期为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 泉州南音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研究 2020-06-01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现已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随着数字媒介不断发展,非遗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的传播特征。文章以泉州南音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为起点,分析南音媒介的传播途径,提出数字化模式下南音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文化“涵化”与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保护 2020-06-01

    文化"涵化"普遍存在于各类社会的各个行业,回溯近百年以来学界从民间美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概念的确定与普及,离不开中外文化"涵化"的过程。在20世纪进入非遗层面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文化"涵化"在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社会各层面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互动,唤醒了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在一系列的文化与艺术的涵化过程中确立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进入信息化新时代,加速了文化"涵化"的新维度,既有横向不同地域文化的"涵化",又有纵向不同时间文化的"涵化",各方面力量推动了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持续性"涵化"。文化的活力来源于广纳四海,我们应保持开放的眼界、平等尊重的态度,才能在当下及未来新的文化涵化过程中保持中华非遗文化的健康生长。

  • 我校成为“非遗”教育特色院校 2020-06-01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非遗"工作平台始建于2014年,"非遗"工作平台由"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手工艺研发中心" "大师工作室"组成,主要依托传媒艺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部门协同开展相关工作。"非遗"工作平台与非遗文创企业、非遗传承人、自由艺术家联合,构建了 "基于写生非遗类项目化课程设计与改革" "湖北非遗布艺的高职传承与文创设计课程""基于非遗项目的高职艺术设计类‘STEAM’课程构建与实践"等课程体系;创立了"湖科广告工作室" "楚艺源极双创工作室"等文创平台。平台还与湖北省内高校、博物馆、研究机构、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创企业合作,开展了"湖北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湖北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文创实践研究""湖北非遗工艺美术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与活化研究"等学术活动。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体育与游戏的全球实践及启示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传统体育与游戏方面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传统体育与游戏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认为其具有文化、社会和体育的多元价值;在全球主要实施的保护工作包括通过引导与协商形成多边共识,通过列入"非遗"名录形成国际规范与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强化保护与推广以及举办赛会、融入教育等。对我国的启示: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推动优秀项目进"非遗",通过"多维度"保护和强化族群记忆等。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载体。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是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中小学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非遗师资力量薄弱、传承方式固化单一、文化生态关联缺失、地域局限等多方面问题,导致音乐类非遗在中小学的传承成效不佳,出现了瓶颈现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实施非遗传承的中小学,针对音乐类非遗传承所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传承路径,以期缓解音乐类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