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文化传承与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策略探究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发展需要依赖于传承人所掌握的独特技艺以及相关知识.为此,在培养传承人期间要从娃娃抓起,在教育中渗透非遗文化传承的相关内容,加强小学生的认识,潜移默化间渗透文化传承的信念,为培养专业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雄安新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河北雄安新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9-2035年)》提出了雄安新区全域旅游的概念,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有效融合。非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是双向交叉渗入的过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格局,以此不断提升内涵和融合质量。在深入挖掘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利益者理论与方法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有效路径。

  • 新时代藏戏之花更鲜艳——大型传统藏戏《意卓拉姆》精排记 2020-06-01

    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个戏曲剧种的戏剧大国,如此庞大的戏剧剧种充分展现了五千年文明的厚度和深度。在这300多个剧种中,昆曲、粤剧、藏戏、京剧四大剧种,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戏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中的少数民族剧种,具有600多年的历史。

  • “非遗”语境下龙山黑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扶持,黑陶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创新,而文创产品设计作为"非遗"语境下的重要创新手段之一,对促进龙山黑陶文化的传承起着关键作用。从龙山黑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的核心意义以及黑陶工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入手,着力研究"非遗"语境下龙山黑陶文化的传承发展,用以促进陶瓷文化和区域文化品牌传播的创新发展。

  • 资讯 2020-06-01

    非遗宋锦为全国两会添光彩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首次颁发。“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的奖状也首次进入大家的视线。这幅长70厘米、宽40厘米的奖状上的锦缎部分采用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宋锦。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史考述 ——基于《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的双线回溯 2020-06-01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中,1989年出台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1997年启动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可谓两条既平行又相互交织的工作进路。本文旨在从学术史回溯的角度,更为精当地勾连20世纪70年代以讫2003年《公约》出台这一历时性脉络中各种关联性事件,并为基于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而开展的学术史研究提供概念工具更变和实践方略演替的系统参照。

  •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河南豫剧文创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豫剧作为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创新及实体转化是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基本途径,以实体产品为载体彰显文化价值,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择。该文作者通过分析豫剧文创的现状,研究优秀的文创案例,了解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提炼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开展品牌营销,同时根据产品反馈反思产品设计,进而实现产品再创造。其中,体现文化的创新性与产品的实用性是基础,提炼文化符号将其与产品相结合是难题,打好基础、解决难题,可以顺应文化的发展规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非遗视域下“吕剧进校园”活动的现状分析——以鲁西北地区中小学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其中“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方式之一。吕剧发源于山东,是山东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并于2008年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吕剧进校园”活动不断开展,逐渐向学生群体普及吕剧知识,让更多学生了解并欣赏吕剧。本文将对吕剧发展起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鲁西北地区中小学的“吕剧进校园”活动进行研究,并对活动开展效果及影响作出分析,并对该活动开展方向予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