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中的地方文化精英 2020-06-01
我国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实践中相辅相成,旅游目的地最核心的竞争力源于其差异性和地方性,而非遗则保存了目的地的地方性和独有的品质,并在实践中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传承人制度在我国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发展中这一制度也有值得思考之处。
-
“艾德莱斯绸”系列非遗文化服装设计作品 2020-06-01
设计说明:作为新疆特色传统手工艺织品,艾德莱斯绸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纹样轮廓朦胧,呈现"和云伴雾分不开"的效果,是中原纺织技术与民族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之作,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系列作品通过拼接、印花等工艺将传统艾德莱斯绸纹样肌理应用于现代服装创新设计中,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
-
安海嗦 习俗的整体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所以对其实施整体性保护非常必要.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已取得显著进展,已相继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本文运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午节(安海嗦啰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
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2020-06-01
广东客家席狮舞,原是当地香花僧人做斋时卷席为狮起舞的穿插表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笔者以"惟真求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在席狮舞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赋予其教学形态的新面貌,由此对非遗舞蹈的校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
略论传承人口述史的基本特征 2020-06-01
传承人口述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领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学科方法论,一经问世,便广受学界关注。在传承人口述史科学理念和方法论指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保护工作正逐步走向深入。传承人口述史在非遗研究及应用领域显现出的独特学科价值是与其具有的跨学科融合性、身体性、主体合作性、多重建构性等基本特征分不开的。
-
非遗文创设计开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06-01
近两年,中共中央相继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文件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传承优秀文化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本次研究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经济振兴三个层面构建非遗文创产业开发助力湖湘乡村振兴的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
短视频+直播:传播非遗音乐的富媒体——以快手App和皮影艺人魏宗富为例 2020-06-01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也逐渐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于大部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单一、表演形式古老,难以与现代社会同频共振,加之其传承方式特殊,传承人群极少,导致其发展境况十分艰难,甚至面临灭绝。而近年来以快手App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的出现,使得大量非遗文化找到了新的展示舞台,环县道情皮影戏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以皮影艺人魏宗富在快手直播的经历为个案,论述短视频和直播对传播非遗音乐的重要作用。
-
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职责、范畴和对象:基于法规条文的解析 2020-06-01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角色,明确非遗保护主体。[研究设计/方法]文章从法律条文入手,选择37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材料为分析对象,对法规中提及的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非遗保护的工作职责、机构范畴、保护对象进行内容分析。[结论/发现]公共文化机构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研究、收藏、整理和学术交流等保护工作;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承担起非遗保护的重担,更广范围的非遗保护机构框架逐渐形成;地区差异带来分类多样的非遗对象。[创新/价值]从职能匹配、范畴限定和监管机制等角度探讨了今后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