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原生到重生 ——非遗保护视角下龙舟广作的现代化转型路径 2020-06-01

    在城市文化的同质化影响下,大城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亟待创新。龙舟制作非遗的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年轻技术力量不足、产品创新不易、发展资金受限等问题。为此,年轻技艺者积极探索并寻求突破口。本文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剖析龙舟广作转型之路的成效和瓶颈,思考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的时代背景下龙舟广作传承与发展的新机遇,以期为岭南地区龙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 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 ——以“安顺地戏案”为例 2020-06-01

    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定的天然缺陷,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不同程度的不法侵害。拿起法律武器走诉讼的道路是应对侵害的主要手段,而诉讼过程中又面临各种问题,只有了解并把握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论文通过非遗第一案"安顺地戏案",分析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 佛山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 ——“ 绯红”系列首饰设计 2020-06-01

    设计说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设计立足于广东佛山非遗文化"香云纱"边角面料进行的系列饰品设计,节省香云纱产品的产品成本。系列包含耳饰、手镯、等。本产品通过对文创产品设计得到对本土文化"香云纱"的传播,同时提升大众对广东佛山非遗"香云纱"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 “场”“类”“度”视域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产性保护既能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又能提高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活力,还能较好地解决非遗保护过程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问题。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在宏观上,各地区要从"场""类""度"三方面综合考虑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尊重非遗的"个性",在基本原则的指引下,面对特定对象制定合理的保护和发展对策。

  • 基于微课的潮绣课程创新应用研究 2020-06-01

    潮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金属立体刺绣的代表,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在设置潮绣课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微课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文章探讨了微课在高校"非遗"潮绣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预期效果,通过微课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潮绣教学方式,将课堂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以期为高校"非遗"潮绣课程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潮绣文化。

  • 阿坝州牧区草地四县唐卡艺术手工艺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2020-0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位于川西北高原的阿坝州,目前拥有非遗名录项目数百项,藏传手工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诸多技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优良的传承和开发应用,一直致力于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培养学员学习传统手艺,力推教育与扶贫相结合,促使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而十九大后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既发掘了民族手工艺的经济价值,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助农牧人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实践与发展 2020-06-0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认知的媒介图景已日新月异。智能媒体的出现,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播范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生存,将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重要课题。得益于非遗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时下非遗文化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已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也出现了关注智能技术时代非遗传播与受众接受之生态变革的各层次案例,基于人机交互的智能化活态体验、基于算法模型的智能化场景适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非遗再生以及基于生物感知的智能化用户反馈等代表性趋向,构成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现实图景。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路进行优化设计,将是智能技术助力非遗传播的有力保障。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人才教育培养研究 ——以江西傩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为例 2020-06-01

    本文围绕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人才教育培养展开研究,以江西傩文化及其传承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傩艺术"资源进行挖掘,针对江西傩文化非遗的传承模式落后、传承对象缺失、传承地域局限等现实问题,总结出"傩艺术"的新发展、新特点、新需求,使其与新时代接轨,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传承延续,让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人才感受到"傩艺术"所特有的艺术气息,为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作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