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古三关”笙管乐奏响融合创新之声 2020-06-01
[本刊讯]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力,河北省霸州市于2020年11月8日、9日举办"古三关"笙管乐交流研讨会,京津冀地区18支笙管乐传承人交流研讨关于传统乐社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交流会上,北京市智化寺京音乐、天津沽北运河善韵古乐会、霸州市张庄音乐会、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等京津冀多位传承人都谈到了目前的困境及应对方法,为其他乐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专家也为大家解读了最近的国家非遗政策。会后,传承人们彼此交流切磋技艺、绝活技法,有了新的认识与提升。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路径研究一一以“津派花丝镶嵌技艺”为例 2020-06-01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曰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
云贵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2020-06-01
云南和贵州两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在非遗保护立法、保护实施及生产性保护等方面云贵两省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两省非遗保护的成绩主要得益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基础牢固、人才相继,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等因素,但在非遗保护和开发中也存在制度落实不全面、工作力量单薄、开发过度或者文化传承缺失等现象,急需要努力完善。
-
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器物美学意义及出版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现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发展史、地方非遗保护重要性、技艺所包含的器物美学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以传承与传播地方非遗技艺文化为出发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出版行业有效融合发展。文章从出版学角度,分析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书籍的出版路径,详述出版原则、出版范围、出版策略,系统阐释了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开展书籍撰写与出版的重要意义。
-
贵州思南花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思南花灯作为国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但是就当前的思南花灯传承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基于此,主要剖析了思南花灯目前存在的困境,分别有后备人才不足、政府部门不够重视以及忽略文化品牌发展,然后给出了思南花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别有建设和发展研究队伍、政府发挥导向作用、利用新媒体发展文化品牌,以期为思南花灯的传承与再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支持,真正促进我国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建设.
-
以专业学院建设创新非遗人才培养 2020-06-01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基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遗专业的办学基础,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以“保护基因、传承内涵、创新发展”为宗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高级技能型人才。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聚合“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研究院”五股力量,充分发挥专业学院的优势,将“利益链、产业链、教学链”三链深度融合,探索出非遗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和途径,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非遗文化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
-
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人类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国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民俗文化,即民众的知识。知识总是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关,其生产、使用、传播以及接受等都具有社会性。知识是地方性的,因而也是未完成性及开放性的。非遗制度是一种国家主导的知识谱系构建。国家级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所占比重很大,正说明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因其组成的多元而具有多样性的文化。通过国家主导的赋权制度,差异性存在的地方知识获得了同样的身份,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内地—边疆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差距。边境地区非遗与内地非遗具有共同发展的耦合关系,与他国边境地区的文化也可能形成良性互动的耦合关系。双重耦合关系使文化共生关系有可能建成并有益于人类智慧共享。
-
基于创客教育的非遗校园活态传承实践研究——以忠信花灯为例 2020-06-01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而美术教育则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最重要的载体。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中尝试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入创客教育理念,开展项目式学习,构建创客课程体系,设计"非遗创客学堂""非遗创客工作坊""非遗创客社团""非遗创客竞赛场""非遗创客模拟集市""非遗创客公益基地"等六大板块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