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泛娱乐文化生态视角下非遗IP版权运营策略探究 2020-06-01
泛娱乐是互联网时代的跨领域、多平台消费经济生态圈,核心是IP的形塑与延伸。在泛娱乐文化生态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IP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非遗IP版权运营不失为非遗传统文化当代保护、传承和活力激发的有效路径。本文总结了非遗IP版权在出版与乡土教育领域横向延伸和纵向跨界的运营现状,并对泛娱乐运营的趋势进行研判,探讨了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非遗IP垂直领域深耕不足、“头部资源”品牌效应甚微和IP联动发展的商业模式不明晰等问题,提出当前若干版权运营优化策略。
-
中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点以及文化特征研究 2020-06-01
基于GIS技术对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分布特点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集中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吉林等省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核密度分析得出五大游戏类非遗核心圈,并通过文化锋面理论剖析了东北核心圈、河西走廊核心圈、云贵高原核心圈、阿勒泰-阿克苏核心圈以及江南地区核心圈的地理文化特征。
-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一体化传承模式的构建——以忠信花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为例 2020-06-01
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和最重要的载体。针对当前非遗教育教学活动与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研究者以忠信花灯为例,探索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构建一体化传承模式,通过美术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
以琴演绎 用情传承 2020-06-01
罗大春 LUO DACHUN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竹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乐推广大使,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非遗办事处主任,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戏剧、曲艺专委会秘书长,四川省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罗大春大师工作室”创始人。先后拜师杨庆文、邹忠新、周游、李月秋等已故曲艺大师学习四川竹琴、金钱板、相声、清音,1980年曾与清音大师李月秋合作录制唱片。
-
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大运河山东段非遗的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潜力。随着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以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借助国家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结合非遗自身的特点,探寻区域内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策略。
-
基于短视频的“非遗”产业化发展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抖音平台成为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非遗+短视频"模式使非遗项目借助抖音平台重新焕发生机。本文对抖音上非遗短视频的传播特点进行阐述,分析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起到的推动作用,探析产业化发展的相关途径,以期促进经济和非遗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
-
修水宁红茶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2020-06-01
茶文化与旅游两者结合,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大契机,也是非遗传承的巨大挑战。文章结合非遗传承理论,在修水宁红茶茶旅游融合的现状及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非遗传承人机制、非遗传承人机构以及专家与传承人的深度融合等对策。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历经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广西基本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作者通过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发现名录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包办包揽导致政绩化、商业化;分层级的体系容易导致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现行类别设计容易导致将项目肢解;国家级非遗项目严重偏少及部分项目定位不准确等.为此,有必要重新回归到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和非遗保护理念的再认识、再理解上来.在更加注重保护的后申遗时代,应充分尊重社区民众文化主体地位,恰当处理多元行动方的关系;树立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建立更为科学的分类制度.在注重保护的同时,还要加大国家非遗项目的申报力度;实行动态的评估、监督和管理机制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非遗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