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互联网+”为视角 2020-06-01
随着数字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少数民族非遗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本文立足“互联网+”视角,分析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优势与壁垒,研究互联网与短视频、VRAR、博物馆、文创产品数字化再现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得出以建立观念为导向、创新内容为主体、拓宽渠道为载体、动员受众为依托、激活效益为目标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布局。
-
一甲子守护民间艺术的非遗传人 2020-06-01
鲜艳的宝塔顶,船头"梢公"撑篙引船,船上坐一"仙姑",船尾"摆梢婆子"手握破芭蕉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唱词即兴创作。采莲船作为湖北传统民俗舞蹈形式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入选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汉江夏金口,一支"武汉采莲船"的民间非遗民俗表演艺术团队,将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送到金口每个村庄和校园,丰富了江夏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担起了艺术传承的重任。学徒工巧遇汉剧大师
-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2020-06-01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
-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创新研究 2020-06-01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契机,依循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结合非遗自身特点,创新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拓展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更新非遗生产性保护手段,是当下非遗保护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赋予了非遗保护更重要的历史责任。
-
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MIDAS Heritage及其对我国非遗元数据建设的启示* 2020-06-01
MIDAS Heritage是来自英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元数据标准,主要用于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它最早诞生于英格兰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实践之中,与英国政府的保护体制变革密切结合,对于身处“后申遗”时代转型之中的中国非遗元数据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介绍MIDAS Heritage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和基本结构,讨论MIDASHeritage的特殊性及其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设计的启示。
-
非遗进校园视域下小学美术创新性教具设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弥足珍贵、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目前,随着时代步伐的快速前进和事物更新替代,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和担心的问题。本设计主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为设计研究对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小学生美术课堂,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来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VR全景摄影技术应用探析 2020-06-01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视频拍摄也由原来的静态感光摄影向数字化VR全景摄影视频拍摄转化。将VR全景摄影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来,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入地研究VR全景摄影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编者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相关建议与看法,以期为非遗传承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借鉴。
-
刘丽萍 李鸿明作品 2020-06-01
设计说明:东莞,岭南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在岭南历史中大放异彩,是东莞地方历史的活态记录和地方人群的精神维系。本公益系列海报以"手手相传"为创意点,以长辈带晚辈手工制作的场景为表达载体,体现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手相传,源源不断。同时,以此作为宣传鼓励现代年轻一代积极承担起非遗传承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