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 ——首届 “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2020-06-01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 浅谈泸州分水油纸伞与乡村振兴融合之路 2020-06-01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当前,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加快推进,既是现今迫切的社会发展需要,也是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乡村振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还需要创新振兴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更近一步实现精准扶贫。然,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并不是一件易事。本文将结合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泸州分水油纸伞,针对其目前的发展现状,从非遗层面探寻与乡村振兴结合之路是否可行。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今社会了解古人生活的桥梁,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期望能通过本文旨在推动学者以跨学科视域,持续关注乡村社会创业、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等相关研究。

  • 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依附、蕴涵在文字记载和物质遗迹内部的精神内涵,主要是特定文化群体通过民间口传、实践和习俗传承的感知、体验与叙述等活态审美经验。以活态方式传承的民间审美文化具有不同于经典艺术和美学的特殊美学形态、内涵和价值,因而需要建设基于活态传承的非遗美学。非遗的审美特质在于它体现的是民间文化内在生命力,活态传承就意味着给文化发展带来生命活力的创新,文化创意生产就是从埋藏在集体无意识的历史记忆资源中不断地采掘、提炼和重新创造生成新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非遗美学的审美创意来自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各具特色的文化生产,表达的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这种文化多样性创造的意义在于唤醒当代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自身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不同文化之间通过交互镜像化的自我反省和批判寻求文化互享的交互主体性。

  • 以高校体系性力量助推黎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黎族音乐校园传承的田野调查 2020-06-01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单一的"师带徒"制度代表的民间传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黎族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立足长远,民间传承须与校园传承凝心聚力、合力前行。田野调查发现,海南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黎族音乐文化非遗走进校园的瓶颈。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是要加强对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二是要在海南属地高校设立"黎族音乐研习所",将黎族音乐文化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延伸到肩负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础教育培养和储备师资的高等教育领域。

  • 一场非遗的盛宴 2020-06-01

    坐下来聊一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12月2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活动在青州市举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馆、省非遗保护中心有关人员,潍坊市、青州市有关领导,各市文化和旅游局分管领导及非遗科(处)长,全省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分管领导及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同志,以及潍坊市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分管领导及非遗工作者等参加会议。

  • 传承“非遗”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为例 2020-06-01

    自2000年左右,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程以来,通过组建机构,架构体系,颁布法规,设立节日,确定项目,确认代表性传承人等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被国外同行们誉为“‘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就当下“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而言,传承环节显得非常薄弱,不仅存在的问题多,且传承难度也大,作为“非遗”组成部分的传统舞蹈传承亦然。针对此,本文将以传统舞蹈为例,从“‘非遗’为何”“为何传

  • 非遗视野下传统舞蹈的价值与传承思考——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 2020-06-01

    蒙古舞呼图格沁作为内蒙古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与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语言和审美的改变,蒙古舞呼图格沁已面临失传的危险。鉴于此,我们以蒙古舞呼图格沁的价值为出发点,以蒙古舞呼图格沁为例,研究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扩展公共性: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范式 2020-06-01

    公共性扩展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公共性扩展的新范式出发,本文将民俗学分为专业民俗学、政策民俗学、批判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四类,为解决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范式困境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在公共民俗学视野下,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转向关联机制,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助推非遗从保护性到发展性转变,提出非遗保护整体观视野下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