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越剧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越剧曾被誉为“流传最广的剧种”,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大背景下,在建立全日制越剧本科专业后,越剧表演人才培养应该把握怎样的方向、建立怎样的模式,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 基于图像叙事的十字挑花非遗保护研究 ——以上海罗泾十字挑花为例 2020-06-01

    十字挑花是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地域风情、民俗生活融合洗练而出的精湛指尖技艺,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的双重价值。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之下的民间十字挑花,面临着文化生态与语境改写的种种挑战。论文试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泾十字挑花为例,从其经典纹样的图像叙事视角剖析其纹样承载的民俗蕴涵,以其纹样的仪式叙事动态过程,再现十字挑花于民俗心理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调节功能,并以新时期活态化的民俗应用为十字挑花非遗提供再造与重塑之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020-06-0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与研究作用.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的丰富,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非遗的应用价值,使我国的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就可以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带动地方经济收入提升的同时,还能让全世界人们都对非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在本文中,就将围绕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

  • 从知识、技术到智识传统:“非遗”主题展览的话语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探析 2020-06-01

    在我国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点关注,为保障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需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民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继承工作中。文章以群众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为核心进行深度探索,使民众重新认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并且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

  • 太极拳申遗成功,传承从敬畏开始 2020-06-01

    新闻事件:2020年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即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太极拳申遗成功,意味着太极拳受到的关注度会更高

  • 非遗影像空间的民族认同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综述片获奖作品集体亮相。非遗影像的空间书写,通过对文化空间的表达展现了非遗场所的当下性;通过对视听空间的选择凸显了审美意境的意向性;通过对童年空间的梳理还原了精神家园的回忆性。非遗影像将形而上的民族认同内化为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细节表达,呈现出空间的民族属性。

  • “智能+”视域下彝族歌舞非遗档案开发研究 2020-06-01

    彝族歌舞非遗档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彝族歌舞非遗档案的创新性开发有利于档案价值的传播和提升。在揭示彝族非遗歌舞档案开发的必要性后,分析开发可行性因素,提出开发方式和实现途径,有利于彝族特色文化更好地传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思路,为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