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社区参与靖州苗族芦笙舞保护与旅游开发探析 2020-06-01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相关文件中,社区参与理念是贯穿于其中的一项基本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树立以社区参与为前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加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多元化、多样化的社区参与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湖南靖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舞为例,通过探讨靖州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村委会、社区居民和当地学校等参与方在苗族芦笙舞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归纳出可供参考的有益经验。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实践研究——以沙湾古镇为例 2020-06-01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沙湾古镇是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也是广府文化保护的重点区域,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理念,对促进番禺区和广州市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020-06-0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对黄河流域的非遗项目进行研究,提出了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五感"应用,分析并例举了提取非遗元素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出非遗元素在设计中的适当应用可以增强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化重构 2020-06-01
本文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主要特点和价值分析出发,论证了其电影化重构的必要性。同时,从电影的影像来源和案例分析入手,分别阐述了此非遗电影化重构之可能性。最后,对该非遗电影化重构的当下问题和未来方向做了梳理和展望。
-
符号学视角下竹篮泥塑非遗文创设计研究 2020-06-01
竹篮泥塑非遗艺术是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的特色民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本土市场的不断开放而遭受了外来工业产品的冲击。竹篮泥塑手工艺品因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易损耗、受众少而逐渐在市场中被边缘化,陷入濒临灭绝的困境。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扶持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各地文化部门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热点,其中结合大众生活需要的相关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已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从符号学的视角对竹篮泥塑进行双向研究,提取和引用其文化符号设计文创产品,利用竹篮泥塑艺术"非遗IP"的效应开发衍生价值,在国潮兴起、文旅融合背景下将其打造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与市场消费走向共进退,是一种新的发展探索,也可为当下国内非遗转型创新发展模式中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案例。
-
基于孵化原理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必要举措。当前"非遗进高校"的社会参与意识逐渐提高,探索日渐增多,文化传播效果初显,但仍存在深度不够、模式单调、绩效偏低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并形成各主体互利互惠的统筹协作关系。孵化理论有助于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行为,引导形成新的文化生态体系。可从主体联动、对象筛选、资源对接、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非遗高校传承的孵化体系,以此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原真保存、传承人培育、身份认同、非遗价值转化四个角度提出高校传承基地模式、非遗课程模式、"非遗明星"模式和创新创业模式,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0-06-01
纪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纪录片称为"非遗类纪录片",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性,但却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空操作性上不强,导致无法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的内容,这就要求非遗类纪录片导演从非遗项目本身做深入研究.当下,仍有大量故事性不强,矛盾性不高的非遗类纪录片出现在大众视野,但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系列纪录片播出以后,不少导演意识到纪录片叙事策略运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研究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本文首先对非遗类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做界定概括,再结合案例对其叙事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非遗类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2》为案例分析其叙事内容、影像语言,总结成功之处并提出建议.
-
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梳理江苏沿运八市非遗的种类、数量特征及分布差异,揭示大运河江苏段非遗的现状。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初步确定"传承人知名度""传承人数量"等25项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活态传承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传承人、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六大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经济建设、政治引领、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