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群文活动与非遗保护工作研究 2020-06-01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群众文化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需要通过做好群众文化活动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到巨大冲击,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而群众文化活动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以此来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对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工作进行研究,从群众文化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群文活动与非遗保护工作相结合的具体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 美术类非遗金石传拓融入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0-06-01

    以金石传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探寻其在高校内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拓作为我国古代典型的平面视觉艺术,有必要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推广,不仅可以加强传习的深度,还可以融入创新元素,有利于此项非遗良好传承,同时在教学改革中注入新鲜血液,进而使培养的人才符合时代发展,促进区域化经济前行。

  • 基于留青竹刻的传统技艺类非遗营销策略分析 2020-06-01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遗产品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在大众生活水平和审美逐渐提高的当代,由于非遗自身的局限性及市场开拓等因素制约,非遗仍面临较大的生存问题。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为例,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状况及问题,并在提出可行的营销策略,使其能够较好地传承并传播,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到美学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与当下关系连续性的认识,这种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基于活的历史观,把历史从过去的生活经验遗存转化为当代人能够理解、感受、体验的审美意象嵌入当代空间,从而使得非遗文化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精神价值。这种转化需要基于非遗保护意识的美学研究,即把美学视域从传统美学所限定的"大传统"中拓展开来,形成"大传统"与"小传统"整合的更大的美学视域。

  • 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2020-06-01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追求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对建设精神文明做出了许多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重点工作。各级文化馆作为本地区非遗研究和保护的主体,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 短视频时代非遗如何“抖”出影响力 ——基于SIPS模型分析 2020-06-01

    5G时代,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加之"用户消费行为"模型的不断演进,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分析了非遗短视频的传播困境,构建了基于SIPS模型的非遗短视频传播框架,并从"共鸣" "确认" "参与" "共享"四个方面提出了非遗的"抖音"短视频传播策略。

  • “非遗”视角下平地瑶的哭嫁婚俗研究 ——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2020-06-01

    哭嫁作为一种婚俗,广泛存在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民族中。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拥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平地瑶的哭嫁婚俗进行"深描",对其所包含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是其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具有多元价值,并且符合"非遗"的多种特性,具有被评定为"非遗"的潜质。在当今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平地瑶的哭嫁婚俗面临着衰落和消逝的危险。为了使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应当按照"非遗"的整体性和活态性保护原则对其所依存的民俗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将其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在保留传统文化样貌和文化空间的基础上适当开发文化旅游业,并在实践中适时调整和创新,使其更具生机和活力。

  •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学生素养教育路径研究 ——基于“非遗剪纸”传承创新视域出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指承载着活态流变非物质特性下的工具、实物、工艺品甚至文化场所,其历史延续得益于人的参与性和融入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很多精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剪纸"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项目,不仅是民族自我认知的历史依据,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形载体。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青年一代大学生以"非遗剪纸"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根脉的传承和创新是一项重大课题。论文将从"非遗视角"出发,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将"非遗剪纸"与大学生素养教育相融合,创新素养教育路径研究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基于"非遗剪纸"视域探讨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效果、高职学生素养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