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非遗公开课”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案例研究与思考 2020-06-01
近些年,互联网教学掀起热潮,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慕课""翻转课堂"等互联网教学形式也充分展现了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因此在互联网的新潮流下,更多的教师们都化身为"网络主播",在各大网络直播软件中"各显神通"。本文通过扬州电视台创办的"非遗公开课"中扬州评话、扬州清曲两堂课为研究对象,以扬州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导线,对互联网教学的繁荣发展进行剖析。在研究"非遗公开课"教学案例的同时,对互联网教学进行研究与反思。
-
非遗文化视域下高职扩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学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培养扩招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把非遗文化引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改革、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二课堂、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效结合,重视本地区区域文化的影响,突出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在校园中发掘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
地方高校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研究——以崇州市为例 2020-06-01
高校除了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的职能之外,也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责任。目前中国社会及公众都十分重视物质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而地方高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崇州市为例,对地方高校对文化遗 产的额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机制记性分析与研究。
-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开发的策略——以英石假山盆景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呈现地域性特色的创新成果,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喜爱与关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其中,英石假山盆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造型生动,享有较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对其创新与开发研究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以英石假山盆景为例,分析"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
非遗项目“糖画”的网络营销现状分析 2020-06-01
糖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但现今糖画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非遗文化产品受众面小、售卖地域受区域文化影响、宣传渠道少、人工成本高等。本文从糖画的现状出发,分析传统糖画营销策略的缺陷,对出现的相应问题提出改进方法,通过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来振兴糖画市场。
-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档案资源建设探析 2020-06-01
首先对比了中、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概念,梳理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其次探讨了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以及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制度及建档保护要求;最后分析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及相关建档工作,对我国非遗保护及档案建设有一定启发。
-
当前民俗博物馆展示与体验方式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浪潮汹涌而来,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巨大冲击.并且由于非遗的表现形式较为传统,传统艺人的年龄偏大,传承者人数远远不够等因素影响,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遭到限制,非遗当中的文化瑰宝极易流失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博物馆越来越重要,在博物馆中陈放着很多价值连城的古董,这代表着我国传统的文化;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当中,大众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大数据环境下,当今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储存和运算方面,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
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正式引入中国的十几年,也恰好是中国城镇化建设急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让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城乡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也给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的关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调研和案例分析,从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意义、文化空间、传承群体和受众、精神内涵、产品生产链六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和由此产生的保护困境,并从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汲取经验,以期为促进非遗保护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提出积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