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新闻(154)
分类筛选新闻(86)
非遗地图(25)
视频(1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非遗资讯(108)
非遗名录(86)
学术交流(28)
非遗地图(25)
映像非遗(11)
政策法规(11)
非遗产品(7)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活态传承视域下的非遗产品开发* 2020-06-01

    活态传承是当前最活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从创新的角度去解读非遗活态传承或者从活态传承的角度观照产品设计创新都非常适宜。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失衡、地域文化与传统观念过度剥离、产品内涵的单向传递导致文化"代入感"的下降是当前非遗产品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坚守非遗定位和提升非遗活力两条原则出发,本文以夹角江年画为例提出保护技艺"原生态"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讲究良好形式与关注非物质性内涵并重、从单个非遗视角转向多元文化视角、从单向"诉说"转向双向"交流"的设计对策。

  • “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非遗跨境电商推广与运营模式研究——以道明竹编为例 2020-06-01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都应突破既有模式,走自主创新之路,而非单纯依靠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扶持。本文以四川道明竹编为例,通过论述道明竹编的发展现状,对影响道明竹编对外推广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构建四川非遗跨境电商推广与运营模式的新思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推广。

  • 顺德杏坛高赞村非遗项目八音锣鼓调查研究 2020-06-01

    素有"民间交响乐"之称的八音锣鼓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传承着独具岭南特色的音乐文化。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高赞八音锣鼓为研究个案,对八音锣鼓传承人梁健德老师进行采访,同时结合八音锣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传承模式进行田野调查。本文旨在探析八音锣鼓的风格特质及传承状况,为八音锣鼓这项具有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寻找新的生存姿态。

  • 贵州省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保护利用情况调研 2020-06-01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也是最具开发利用价值的非遗项目,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传统工艺因为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的限制,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通过对传统工艺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找出发展的瓶颈,探索发展的出路.

  • 探析“非遗”的开发和保护 ——以永济背冰亮膘为例 2020-06-01

    背冰亮膘在2006年时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非遗是运城市永济市长旺村和芮城县匼河村世代传承着的活动,黄河汉子在每年社火和二月初庙会中身着短裤,头系纱巾,腰系兽皮,背着从黄河里打捞的冰块,主要展演于当地的社火和庙会两种场域中

  •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旅游产品体验设计研究 2020-06-01

    目的在对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的前提下,需要对"非遗"相关产品进行创新,并且结合政策更好地利用非遗的技术与产品,将旅游产品与非遗的创新相结合,通过分析当下旅游群体的特征、旅游行为与消费需求,进行合理的产品体验设计研究。方法通过调查法收集旅游消费者需求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现代旅游产品体验设计现状与消费者在个性化、交互体验与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具有针对性地提出"非遗"创新与旅游产品体验设计方法。结论根据消费者需求和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旅游环境,设立"非遗"主题明确且地理位置统一的游览区域;二是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使消费者在学习与参观"非遗"项目的同时能够融入其中,获得参与感,得到更良好的体验;三是需要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将其与非遗的创新与传播相结合,在旅游体验中加入现代科技元素与智能化工具;四是要做好旅游产品的后期推广,将"非遗"衍生品功能性提高,使其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标准研究”专题 2020-06-01

    主持人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政治策略,在理念上具有超越国家和民族、以追求人类普世性价值认同为目的的特点,同时它又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亦即文明的不同个性。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构成了非遗保护实践的复杂面貌:一方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层面,从文化相对主义出发,人们不断地强调相互尊重、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突出社区、群体与个人(GGI)在保护工作中的主导性话语权,避免本真性这类容易造成族群和文化冲突的词语的使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又不得不将非遗分类、保护手段等的界定放权给各签约国的政府机构,由其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非遗保护的中国标准研究,正是针对第二层面即政府的工作需求而言的。

  • “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各少数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少数民族非遗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普遍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结构性困境,而且在所谓的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传承主体被边缘化、片面迎合市场需要、非遗的本真性被破坏等不良现象。如何让那些优秀的非遗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土壤里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