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非遗”语境下龙山黑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扶持,黑陶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创新,而文创产品设计作为"非遗"语境下的重要创新手段之一,对促进龙山黑陶文化的传承起着关键作用。从龙山黑陶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的核心意义以及黑陶工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入手,着力研究"非遗"语境下龙山黑陶文化的传承发展,用以促进陶瓷文化和区域文化品牌传播的创新发展。
-
资讯 2020-06-01
非遗宋锦为全国两会添光彩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首次颁发。“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的奖状也首次进入大家的视线。这幅长70厘米、宽40厘米的奖状上的锦缎部分采用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宋锦。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史考述 ——基于《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的双线回溯 2020-06-01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中,1989年出台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1997年启动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可谓两条既平行又相互交织的工作进路。本文旨在从学术史回溯的角度,更为精当地勾连20世纪70年代以讫2003年《公约》出台这一历时性脉络中各种关联性事件,并为基于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而开展的学术史研究提供概念工具更变和实践方略演替的系统参照。
-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河南豫剧文创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豫剧作为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创新及实体转化是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基本途径,以实体产品为载体彰显文化价值,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择。该文作者通过分析豫剧文创的现状,研究优秀的文创案例,了解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提炼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开展品牌营销,同时根据产品反馈反思产品设计,进而实现产品再创造。其中,体现文化的创新性与产品的实用性是基础,提炼文化符号将其与产品相结合是难题,打好基础、解决难题,可以顺应文化的发展规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非遗视域下“吕剧进校园”活动的现状分析——以鲁西北地区中小学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其中“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方式之一。吕剧发源于山东,是山东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并于2008年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吕剧进校园”活动不断开展,逐渐向学生群体普及吕剧知识,让更多学生了解并欣赏吕剧。本文将对吕剧发展起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鲁西北地区中小学的“吕剧进校园”活动进行研究,并对活动开展效果及影响作出分析,并对该活动开展方向予以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中的地方文化精英 2020-06-01
我国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实践中相辅相成,旅游目的地最核心的竞争力源于其差异性和地方性,而非遗则保存了目的地的地方性和独有的品质,并在实践中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传承人制度在我国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发展中这一制度也有值得思考之处。
-
“艾德莱斯绸”系列非遗文化服装设计作品 2020-06-01
设计说明:作为新疆特色传统手工艺织品,艾德莱斯绸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纹样轮廓朦胧,呈现"和云伴雾分不开"的效果,是中原纺织技术与民族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之作,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活化石"。系列作品通过拼接、印花等工艺将传统艾德莱斯绸纹样肌理应用于现代服装创新设计中,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
-
安海嗦 习俗的整体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所以对其实施整体性保护非常必要.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已取得显著进展,已相继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本文运用整体性保护的原则,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午节(安海嗦啰习俗)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