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2020-06-01
广东客家席狮舞,原是当地香花僧人做斋时卷席为狮起舞的穿插表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笔者以"惟真求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在席狮舞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赋予其教学形态的新面貌,由此对非遗舞蹈的校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
略论传承人口述史的基本特征 2020-06-01
传承人口述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领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学科方法论,一经问世,便广受学界关注。在传承人口述史科学理念和方法论指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保护工作正逐步走向深入。传承人口述史在非遗研究及应用领域显现出的独特学科价值是与其具有的跨学科融合性、身体性、主体合作性、多重建构性等基本特征分不开的。
-
非遗文创设计开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06-01
近两年,中共中央相继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文件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传承优秀文化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本次研究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经济振兴三个层面构建非遗文创产业开发助力湖湘乡村振兴的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
短视频+直播:传播非遗音乐的富媒体——以快手App和皮影艺人魏宗富为例 2020-06-01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也逐渐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于大部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单一、表演形式古老,难以与现代社会同频共振,加之其传承方式特殊,传承人群极少,导致其发展境况十分艰难,甚至面临灭绝。而近年来以快手App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的出现,使得大量非遗文化找到了新的展示舞台,环县道情皮影戏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以皮影艺人魏宗富在快手直播的经历为个案,论述短视频和直播对传播非遗音乐的重要作用。
-
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职责、范畴和对象:基于法规条文的解析 2020-06-01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角色,明确非遗保护主体。[研究设计/方法]文章从法律条文入手,选择37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法规材料为分析对象,对法规中提及的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非遗保护的工作职责、机构范畴、保护对象进行内容分析。[结论/发现]公共文化机构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研究、收藏、整理和学术交流等保护工作;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承担起非遗保护的重担,更广范围的非遗保护机构框架逐渐形成;地区差异带来分类多样的非遗对象。[创新/价值]从职能匹配、范畴限定和监管机制等角度探讨了今后公共文化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可行路径。
-
非遗类纪录片摄制中VR虚拟技术的运用研究 ——以《苏韵传承》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被国内影视作品广泛接纳,影视类艺术工作者还积极主动地将"非遗"或者那些还未被纳入"非遗"名录里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融入至影视艺术创作中。本文以苏州昆曲为题材,以摄制非遗纪录片《苏韵传承》为案例,旨在突破传统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研究运用VR虚拟技术拍摄,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代入感,致力于应用更多新型技术方式来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情况调查报告 2020-06-01
福建省是非遗资源大省,目前已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迄今在国际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其中,"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该计划于2011年筹备申报工作,于2012年被正式公布列入。根据申报时的承诺,2020年是"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收官之年,为了检视这项工作的成效,我们陆续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
-
“非遗”高校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何有效发掘和传承这些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携手地方非遗文化企业共同建设"非遗"校园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推动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为高校自身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一种互惠双赢的有益尝试。本文以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校园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例,从模型构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高校与非遗保护企业"协同伙伴""发展共赢"的共建新模式,并介绍了在此模式下取得的教学和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