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文化扶贫战略下陕西非遗外宣翻译及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近两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指导下,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而陕西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尚且存在众多非遗保护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解决。由此,在文化扶贫战略下对本地非遗英翻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最佳选择之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靠"人"来代代相传,被称为"民族的记忆"与"历史的活化石"。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拥有39项世界级非遗,数量居全球首位。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DNA,将我们区别
-
乡村振兴视野下非遗项目的网络直播传播传承态势研究 2020-06-01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面兴起,为我国众多根植于乡土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传承开辟了新场域。在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推动下,乡村非遗项目的网络直播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具有“多元化”“自发化”和“纵深化”的传播特征;同时,当前的传播传承实践中也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传播规划以及传播复杂化等问题。总结分析这些问题,把脉当下,对实现乡村非遗项目传播传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黔心匠意·非遗在凯院 2020-06-01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凯里学院举办"黔心匠意·非遗在凯院"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启动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学员作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同时还举行"非遗.生态.传承"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等。凯里学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把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
-
非遗视角下山西太谷形意拳活态流变规律探析 2020-06-01
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对非遗活态流变规律的探索和分析是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前提。通过对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山西太谷形意拳从传承内容、传承组织、传承群体、传承空间四个方面进行基于太谷形意拳数百年传承历史的活态流变特征梳理,总结出太谷形意拳的活态流变规律:理一分殊,内承外化的内容流变;崇德开放,圈层辐射的传播特征;人随拳旧,拳随人新的双向影响;历史孕育,独立存续的形意传统。
-
创新开启非遗传承的新天地 ——以建水紫陶为例 2020-06-01
云南建水紫陶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陶艺制品,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年来建水紫陶发展蒸蒸日上,除了当地紫陶技艺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以及人们日益觉醒的传承非遗意识,最重要的还是紫陶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当地紫陶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新时代闽东非遗畲族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提倡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体现.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闽东非遗畲族拳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以至于非遗畲族拳的传承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2016年畲族拳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了解畲族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发展情况,发现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为期十天的田野调查,深度挖掘和整理畲族传统武术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认为,非遗畲族拳的传承路径单一,畲族拳的发展应不断注入新理念、创造新条件,以新思想引领非遗畲族拳的改革发展与新实践,推动非遗畲族拳在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履行新担当、发挥新作为,助力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
-
GAN 技术在传统竹编元素生成中的设计 2020-06-01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成方法,将之运用至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中,在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方面进行尝试。通过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和运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足,文化元素陈旧匮乏等现实问题。方法以瑞昌竹编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例,综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包括对瑞昌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将采集的竹编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模型系统,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技术训练计算机GPU,使其衍生出新的文化元素,建立瑞昌竹编文化元素库。结论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迭代计算出的瑞昌竹编传统文化元素既具有传统纹样的艺术性又兼具信息时代对设计衍生的时效性要求,同时还符合当代社会对时尚偏好的追求。将其运用于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使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