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路径研究 2020-06-01
湖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湘地域国家级和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100余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独特的传承优势,理应肩负起湖湘音乐类非遗传承的重任。文章通过对湖湘音乐类非遗文化内涵和现实需求的剖析,在高校传承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各校因地制宜发展的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路径。
-
中国东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2020-06-01
东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方面,以传统音乐、民俗、曲艺类为主体,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次之,传统戏剧、传统舞蹈和民间文学排在第三层次,这与中国非遗在类型上以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为主体的结构特征差异明显,体现了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的独特性。同时,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集团集聚和阶梯分布共存的结构特征。在民族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的非遗数量丰厚,占据主体地位,多民族交融共生,具有显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但少数民族的非遗类型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
-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遗保护的角色与功能* 2020-06-01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充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空间、保护主体与交流中心三个角色,相应地发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展示、教育传习与传播保护三个主要功能。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于一种独特的非遗保护新模式,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或隐或现涉及学界、社会、政府与商界等多方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变迁、文化表述与身份认同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融旧立新:让古老的门神画“亮”起来 2020-06-01
南通木版年画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有识之士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下面,笔者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探讨借助吹塑版画把南通木版年画引进“蕊春非遗研习所”的有效策略,使学生对南通木版年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南通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
非遗视域下汉绣传承的“变”与“不变”再思考 2020-06-01
汉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荆楚地区的名片,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尚需发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绣,“保护”和“推广”是其传承的要义。“非遗”视域下的汉绣传承面临创新传承人培养机制、实现汉绣品牌增值等课题。
-
非遗视角下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与传承 ——评《民间饮食习俗》 2020-06-01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极为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基于在非遗视角下,通过不断加强对民族传统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扬工作,不仅能够实现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保护工作的和谐稳定地发展,还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居民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入。由宣炳善等人编著的《民间饮食习俗》一书科学详细地描述了传统民间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民族饮食习俗以及民间饮酒、饮茶习俗等内容,在作者眼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人生幸事,同时也是作为社会公民应尽的历史责任。
-
基于地域识别性视角的非遗文化空间构建策略研究——以长沙湘江古镇群等为例 2020-06-01
针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地域识别性丧失和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如何存续的问题,在深入解读地域识别性与文化空间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主导的文化空间建设是提升地域识别性的有效手段;并研究了长沙湘江古镇群建设等非遗资源应用于提升地域识别性的相关实践经验与问题,提出"多层次"管控模式创新、"主题式"文化空间打造与"类型化"文化空间加载3大策略,推动非遗在文化空间设计与运营上的积极应用,以提升地域识别性。
-
非遗视角下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道场音乐",是在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历史上,道教音乐汲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同时融入道教信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就作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越来越多的道教音乐开始申遗。截至目前,各地共有22处道教音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