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通过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下的学徒制模式里非遗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而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具积极意义。因此,文章以下就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的优势进行首要阐述,结合非遗传承现实困境的列举,继而找到现代学徒制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应对之策。
-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 2020-06-01
融合田野调查与学界已有研究,论文探究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保护中市场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研究缺位的问题。基于市场化语境下分析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应从发挥传承人文化主体性以促进非遗传承,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障其市场发展条件,再到依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造血补血”以获取内生发展动力,进而建构一条传统工艺类非遗市场化保护与发展的可能路径。
-
《扬州剪纸》体验式装帧设计研究 2020-06-01
目前扬州剪纸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需要进行传统文化转型升级。近年书籍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与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为了使扬州剪纸得到可持续发展,传承和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作为"体验式"装帧设计发展的创新来源,文章重点分析了扬州剪纸相关设计的生存现状,通过借鉴优秀设计案例、深度挖掘"体验式"装帧设计新思路,以及扬州剪纸在"体验式"装帧设计中的应用。为扬州剪纸非遗文化与装帧相关设计者提供借鉴方向和参考思路。
-
全真与子午门 2020-06-01
子午门功夫是中华武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子午门项目传承人宋义祥荣获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荣誉。子午门功夫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相传,在北宋宣和年间,水浒宋江等好汉,闲暇之余经常到梁山北部的六公山建福寺,与住持圆通禅师(王兴邦)切磋武功,经反复研习形成了子午门功夫的雏形,到南宋绍兴元年正式命名为"子午门功夫"。"子午门功夫"以宋江、圆通禅师为始祖,武松为第一世掌门人。
-
非遗文化的当代美育价值 ——以福州油纸伞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情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非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在拓宽美育教育的基础上既能丰富美育的形式,又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文以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为例,结合福州第四中学开设的非遗校本课程《福州油纸伞》的实施概况,探讨非遗文化的当代美育价值。
-
点翠传承人肖玉妹:“活体拔毛”是误解 2020-06-01
2021年5月,肖玉妹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人们常说的点翠是指产品还是工艺?”《环球人物》记者问点翠非遗传承人肖玉妹。 肖玉妹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氏点翠”的第三代传承人,坐在记者面前的她秀气文雅,头上戴着一支华丽耀眼的点翠发簪。她指着发髻,说:“我们所说的‘点翠’,通常是指产品,而点翠工艺,是指把翠鸟羽毛镶嵌在首饰的金属胎体上的一个过程。
-
从民间传统到现代竞技 ——基于嘉兴掼牛竞技身份迭新历程的考察 2020-06-01
近十余年来,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火热开展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在内的诸多文化项目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改变了项目原有的形态。国家级非遗项目嘉兴掼牛便是这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它在当下的寻路与发展,正是处于非遗框架的重新定义、大众的“他者化”凝视、自身身份迭新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民族志观察可以发现,嘉兴掼牛与当下生活的接洽之处,实则蕴含于其不囿于“非遗”概念的传统竞技与表演属性当中。随着非遗保护政策的推进与完善,嘉兴掼牛也经历了对自己身份迭新过程的再度审视和重新认知。在众声喧哗的当下社会,把握并彰显项目固有的文化特质、寻找其自身与现代文明的接洽之处,或可成为同类传统项目较为恰适的发展路径。
-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 ——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2020-06-01
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