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共检索到 6625 条数据
-
“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创新的技术路径研究 ——以韶关市乳源瑶族为例 2020-06-01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拥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传承和传播性、创新性、实用性、多元性、情感寄托性等鲜明特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长河中珍贵的宝藏,闪耀着文化精华的光芒。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存在设计理念缺乏创意和易被复制、缺乏技术、人才、资金支持等问题,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了韶关市乳源瑶族"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的技术路径,涵盖了服装、首饰、装饰、文具等领域,借助校园文创产品这一新载体进行研发,瑶族"非遗"向现代生活应用转型,为其传承带来生机;同时呼吁更多传承者坚守手艺,保护与传承瑶族非遗文化。
-
挖掘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打造现代舞台精品——舞剧《醒·狮》非遗和戏剧舞蹈的完美化合 2020-06-01
舞剧《醒·狮》运用了大量非遗符号,把人们熟悉的文化艺术与现代表达相结合,在舞台上,对岭南文化进行一次创造性的发展。"狮头、南拳、醒狮……腾挪、闪扑、回旋、飞越、起势、探青、醉狮、入阵、发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和舞狮这个主要元素一起构成"取其神,塑其形"的舞蹈语汇,在非遗基础上,对舞剧做出大胆的创新,打破常规,力求以更具时代感的视听审美艺术来突破传统、满足当代观众现代审美需求。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科技化传播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承载非遗内涵,记录非遗信息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播非遗档案对于传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科技方法被应用于非遗档案传播之中,提升了传播质量,增强了传播效果。论文从技术和媒介两方面着手,总结了非遗档案传播现状,分析了非遗档案传播过程中以传统媒介为主、传播频次不高及内容质量有待深化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坚定科技化传播方向、加大科技化传播的频次及提升科技化传播质量的对策,以期推动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进行。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以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上海是一座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国际化大都市,非遗的外宣翻译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媒介手段。文章以海派皮影戏为例,分析上海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上海非遗文化普及、人才培养、推广途径等逐一研究探讨并给予了相关解决方案及建议。
-
虚拟在场: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场景建构 2020-06-01
本文在场景理论视域下探讨短视频对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分析手艺类非遗短视频的特点,再根据场景背景分析使用短视频形式进行场景建构传播非遗手艺。短视频风行的时代,非遗手艺以短视频的方式展示,有助于非遗手艺在当下得以存续。
-
艺影凡声 粉墨心弦 丁凡其人其艺 2020-06-01
有人说,在粤剧界,丁凡是一个"另类"的存在。的确,他籍贯湖南醴陵,从小没听过粤剧,既无家学渊源,又非科班出身。然而,他既是粤剧界较早拿到中国戏剧最高表演奖"梅花奖"的演员,又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更是领导、专家、观众"三认可"的
-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定价:50.00元本书的研究具有相对广阔的、开放性的视野,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对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探讨、对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探讨以及非遗的“符号化”等问题,为非遗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系统探讨,在“文化中国”的语境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
新时代下社火民俗的现状调查与传承对策研究——以关中地区陇州社火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中,中华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与快节奏流行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陇州社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群众性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对陇州社火、其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及对于陇县当地文化、社会及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起笔,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上采访的方式作了深入调研,详细描述并分析了陇州社火在传承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现有解决措施,最后从政府、社会和社火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联合示范区、提高社火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等多个中肯的改良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此举对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